我的外语学习技巧
查看话题 >聊聊自己学英语的历程
偶然想起来自己可以写写学英语的历程,作为非典型英语学习者,但是如今又能在国外环境正常交流生存,或许自己的经验可以给大家一点借鉴。
先说说自己的背景吧: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有普通的英语课,我在外面断断续续上过小课,教材换来换去,属于依葫芦画瓢不求胜解的那种。学的最久的是新概念英语,周六上课,上了大半年,第一册学了大半本,后来老师不教了,也就断了课。但是我睿智的母亲大人认准新概念朴素扎实的课程设计,愣是凭着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发音逼我自己在家自学背诵到第三册。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自学过程持续了小学中学的寒暑假。
既然我学习比较不求胜解,成绩也就一般。出过那种买了本习题集,抄了半本答案被爸爸发现当场训斥的糗。小升初考当地一所很好的私立中学,40分的英语部分我做了17分,最后也没能上那所学校。综上所述,我不是那种语言天赋禀异,拥有优良教育资源的孩子。
初中中规中矩进了市里普通的公立中学,中规中矩用的牛津英语教材,因为课外有搜索辅助教材的习惯,虽然每次都虎头蛇尾,但是有些语法用词之类的知识大概也就这么印在了脑海里。初高中英语都算不错,但并不突出,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口语比赛大放异彩的经历。并且那几年对听力和口语非常害怕,这两项也很一般。
大学过四六级并不难,难的是后来自己准备GRE和TOEFL考试。并且决定不上机构补课。我浏览了当时网站论坛大量关于这两项考试的攻略,也购买了很多教材。基本每一项科目的常用教材和timeline我都很熟悉。这也奠定了我出国以后很多事情自己搜寻资料熟悉过程的处事方式。大二开始背诵GRE单词,考了两次GRE,托福则断断续续考了三次,说到特别的准备,就是单词背的很熟,正过来反过来45分钟可以过一本托福单词地反复背。其次是口语方面,把赖世雄的发音音频跟读了两三遍,托福口语因此浑了24分。回过头看这两个考试,觉得高分很让人羡慕,自己体内中国学生对好分数的冲动也总是蠢蠢欲动,但架不住性格较为懒散,准备时总是说的上认真,但刻苦极端却算不上。除了自学这一点值得提一下,我的努力程度和后来的成绩都只能说是勉强够用。
后来出了国,有各种因为听力和口语不足的尴尬:上课全程不敢开口,不敢去subway点餐,presentation脸红心跳结巴,慢慢胆子变大,出于一个信念 - I need to get this done。想拿好分数,想看起来自信,想找到好工作。还有两点:1.很多时候需要听几遍,口语发音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完,不管是课程,点餐,找房子,面试,让自己吃饱穿暖比脸面重要多了;2.我的听力口语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出来以后光因为敢说这一点,就被学长夸过是他见过的中国人里面英语屈指可数的好。工作以后周围基本是local,讲笑话家长里短我经常听不懂,听不懂时附和笑笑,听懂时comment一下或者抛个问题,至今没能变成谈笑风生的机智girl,但我也不因此感到遗憾。
啰嗦了许多,列几点我觉得学英语时候应该注意的吧:
重复背单词
我在背单词和后来准备考试时大量运用"重复”这个策略:正过来反过来,按照艾宾浩斯列个表地定计划,后来更简单粗暴,一天早中晚三次各快速翻一遍,也不需要多细致,记住大概概念,偶尔突击一两次抠细节,这种方法显见没有那么精致,但是管用。文章阅读是靠语感:结构上靠理解,句子靠语法,两者都需要对单词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印象来支撑快速略过时的感觉,仔细思考下自己阅读中文文章的方式和过程,就能知道英文也是一样的道理。
材料用基本扎实的
小时候学新概念,GRE和托福都是用各科目最经典的教材,前两天考托福,买了一本单词,一本作文,各翻一遍,做了两三套听力,作文各写了一篇,凭着在外生活的英语老本也考了109。分数不算多高,但是应付正常学校都够用。平时美剧也看字幕,但是老友记跟着念了一遍,偶尔看看经济学人,都是最简单基本的材料。
我对自己平时吸收信息的来源非常挑拣,这也是我觉得基本材料的好处:被广泛称赞的教材说明编写体系完善,用语精到,对培养语感和思维模式都很有好处。母上后来说她坚持新概念的原因,一是因为排版干净利落,二是从她一个外行人的角度看,单词问题习题设置模式都非常干脆到位。市面上的课程材料我了解很多,总结自己也算修习英语多年的经验:语言学习的要点有限,难点在于重复练习,拓展应用。花哨的东西或者是为了marketing,或者是为了弥补学习时吸收能力和定性不足,对真正的学习用处有限。多少年前没有这么材料,修习外语留洋的也有许多,不少到现在是外语方面的大家,可见抓要点在英语学习里同样适用。
设置好学习英语的目的
许多marketing列好英语学习详细笔记和计划的文章,要么是出国留学,要么是作者是英语教育方面的从业者。前者往往自己也在摸索过程中,后者则目的性强,提供的建议太过细致占用精力。因此我强烈建议自己多思考下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拿我自己而言,计划表的历史只存在于大学备考期间,但是后来的英语学习从来没有丢过。到现在工作中,作为一个foreigner,我都很注意模仿同事们的用语,往往上一句刚听到,下一句做comment的时候就会用起来,这样后面日常对话就会越来越自然的变成自己的常用语。但尽管托福writing部分随便写了27,至今发给client的邮件都会经手同事和senior两道修改,因为各种要点不清晰/不委婉/说了不该说的原因,也是有点无奈。
扯远了,总结一下我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1. 以前为了应试,现在为了应付生活和工作;2. 我对掌握一门外语很有兴趣,既有趣也有成就感;3. 多一门语言,多一种思维方式,理解了简练优美表达的另一种方式,看电影美剧的时候,可以体会台词的力道,同时也对自己的母语有了更多的喜爱。基本这几个目的一罗列,都高于考一个好分数,视野一远,得失心稍淡,做事情更有恒心和毅力,容易培养习惯。
再随便说些自己的感想:语言总归是沟通的工具,出国以后发现,不具备清晰表达和严肃阅读的能力是常态,英语母语者也有很多表述混乱的人们。我之所以能用另一种语言生活工作,一方面是自己的英语确实不错,足够应付,一方面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培养的思维体系和处事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因此还是建议认真思考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以及在达到自己目标的时候,各种工具与能力的轻重缓急。
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