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07.3沈阳故宫,古建爱好者的闲逛记录
逛完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绕回来大清门后,接着逛中路。
逛沈阳故宫给我最好的印象,大概就是人没有那么多,不会像北京故宫那样,正殿门口想挤上去看一眼都很吃力,只要稍微等一下,就能到明间前找个好位置多看一会。一样的不让进殿内(隐约记得我好像进过故宫的大殿,好久之前了,不知道是不是后来才不让进的)。
崇政殿算是沈阳故宫内在政治上来说最重要的建筑了。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依旧是满族的硬山顶建筑,左右两侧连着耳房,这个做法这个位置感觉也是相当好玩了。屋脊上有5只角兽一绿一黄相间排列,装饰着连成片的琉璃瓦的龙纹雕塑,富丽堂皇。山面墙体却是用灰色砖块砌成,极其朴实,两相对比,是沈阳故宫的精神分裂风格。

过了崇政殿,往后走是中路上的高潮,凤凰楼。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本身又是三层的建筑,成为了当时盛京城中的最高点。可能是对凤凰楼的期望实在太高,真正见到它的时候,却没有多深的感受,就好像你看了一个人的好多照片,心里总想着如果见到了动态的他会更漂亮,可是见面的时候却发现真的就是照片上的他,你说失望吧,又不好说,明明给你看过好多照片的,是你自己瞎想的罢了。

但是从下面爬上凤凰楼台基,穿楼而过看到清宁宫的那一刻的确是开心的。算是凤凰楼牺牲自己为朋友助威?总觉得这是台基上建筑的一个共同点吧,从远看高高的很威风的样子,登上去的过程中会因为身体的疲劳而产生敬畏感,上到顶之后,台基上的空间往往又很狭小,不足以看全整座建筑,反倒是着急着通过眼前的幽暗穿堂而过,望向它身后的那一栋,之前积累的敬畏感也全都给了它,真正在下面看起来气势雄浑俯视众生的那个却已经在身后了。
清宁宫是我此行最惊喜的建筑,因为以前从来没见到过类似的,而它又的确很貌美很可爱。满族的传统民居形式是“筒子房”,面阔五间的建筑,正门却开在东次间。西侧三间做祭祀用的大厅,东侧尽间是居住用。东侧没开放,人群从不大的正门排队进排队出,其实里面空间很宽敞,靠墙三面是1.5m左右宽的台(北方人表示这好像是炕),摆着垫子香炉之类,西面挂匾、置案几,做祭祀用,两侧有两个大立柜,柜门雕了精美的宝瓶和卷草纹,图案布置疏朗,配上铜件,很好看的沉稳大气。

清宁宫内抬头往上看,梁架上有丰富的彩绘。彩绘这种东西哪里都有,看惯了也不觉得稀奇,只是清宁宫内的吸引我看来好久,怎么说呢,就是姥姥家缝被子用的印花布的那种熟悉感,来自东北的高大上审美。我看到它的那一刻,意识深处的那种血缘联系呼的一下被唤醒了,就是直觉这个彩绘和其他的不一样,它离我很近很近可以没有距离感,这个地方我熟悉我不用害怕。

清宁宫的修缮挺好玩,没记错的话是外面的彩绘没动,但是屋内的都重新画了。别人都是外面光鲜亮丽里面不管,它这正好反过来。
这几年一直在找机会往出走,因为喜欢紫禁城一次一次的往北京跑,熟的出门连导航都懒得开。可是走在逐渐熟悉的路上,眼睛总还是异乡人的视角,找不到全然放松感到亲近的状态,总觉得看的都是别人的作品,对我来说没什么联系,只是观赏的赞叹而已。甚至想不起家边上的沈阳也算是个古都,不只是用来买衣服和逛漫展而已。什么血脉相连的说法,我以前真就是不信的。去了沈阳故宫和奉国寺之后,就像趁着假期在东北多走走,有些事,还真是离家之后才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