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建盏传承人童密雄 | 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
《初心-将军杯》
传一份技艺,承一方文化
守一份匠心,护一方传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如童密雄的《初心-将军杯》产品理念一样,多年来,童密雄将《初心》作为自己座右铭,始终贯穿于自己的行为准则中。


童密雄,男,1988年生,建盏发祥地建阳建窑当地人,建盏工艺美术师,瑞盏建盏创始人,毕业于集美大学2010级。从事烧盏6年之久,其中《七彩极光-对杯》、《初心-将军杯》两款代表作品于2019年十七届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中艺杯”荣膺“一金一银”双奖。
曾经沉默的同学,现在内敛的建盏大师
与童密雄是高中同学,印象里的他是一个身材消瘦、安静踏实的男生。
再次见面已经是高中毕业多年之后,发现童同学再也不是那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了。多年来从事烧盏工作,受建盏朴拙、厚重的特质熏陶,从一个沉默的理科男生成长为建盏大师,印象中童同学的沉稳踏实感未曾改变,而现在的童大师言谈中更显温度和内涵。

和许多建盏大师不同,童密雄走上烧盏之路实属偶然,但冥冥之中却又像早已注定。
他并非从小就热衷烧盏,或许应该说自幼对建盏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与了解。大学机电制冷专业毕业的他,原本应该是上学、上班、结婚生子,走大多数人看上去“安稳”的人生轨迹。
但在2012年春节的一次发小聚会之后,童密雄的职业生涯发生了180°大转弯。
不经意间从发小处接触到建盏,从初识时不屑——“不就是一个普通的茶杯吗?”,到浅探被其“入窑一色,变化万彩”的神奇吸引,再到后来查阅史料深入了解建盏发展历程,为其“每一件都是孤品”、“唯一一个为茶而生的茶器”等各种特质所折服。或许正是因为了解到“宋代之后再无建盏,这繁杂的手艺在王朝更迭中,失传近千年”的历史渊源深深触动,身为建盏传承人的基因被瞬间激活,童密雄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整日挂念着烧盏。

对于他要放弃稳定舒适的工作去烧盏的决定,家人多表示不解,再多次与家人争吵,又一次次苦心说服之后,他终于以一颗至诚炽热的心打动家人,得以全心投身建盏煅烧事业。我们和童同学开玩笑说:“因为你是建盏的守护者,传承和发扬建盏本就是你的责任与义务”。他笑呵呵没发表意见。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童密雄是被宋代匠人的执着和探寻建盏秘密的精神所打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赋予沉寂已久的建盏新的生命。
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融合的艺术
建盏属于黑釉瓷,源于宋代官窑,盛行于宋代 “斗茶”之风。因瓷土含近8%的氧化铁,故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称。特殊的釉料和烧制方法使其没有重复品,绚丽多彩的釉色,让黑釉得到淋离尽致的发挥,并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建盏的烧制工艺技术极端困难。
一是工艺复杂:从选矿到焙烧需经13道生产工序。坯体阴干后,再经30种修坯工序,修整出坯体的不同角度与弧度。而后,经过800度高温素烧与1360度高温煅烧出建盏。

二是原材料可塑性差:建盏原材料选用建阳建窑当地附近的红黏土,可塑性较差,另外收缩性方面较大且耐火度底,茶盏在拉坯塑性阶段非常容易开裂或变型,成品率极低。

三是对环境因素要求高:“每一只盏都是孤品”,烧盏建盏对天气、温度、窑内气氛要求高,1300度的柴烧建盏是一种极端考验,通过不同火温阶段使其充分反应,才幻化出精彩纹路。

釉色是建盏最为吸引人之所在,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难以承受高温,要烧制一个外形没有缺陷的,又具美丽斑纹的建盏难度极大。关于釉料比例,因为建盏是一门断烧的艺术,传承上出现了缺失,加上每一个制盏匠人都有着各自的配方,这背后是不断的失败与总结,积累与沉淀。
烧盏6年来,童密雄做过最多的就是等待
烧盏是一场火与土的较量,“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童密雄
凭着天生韧劲跟“老天爷赏饭吃”的聪明劲,童密雄很快在同一批的建盏烧制师中脱颖而出。


烧盏6年来,童密雄做过最多的就是等待,因为烧盏是一场火与土的较量,他表示“一炉生,一炉死,一炉生不如死。”如果不是一次次尝试,失败后又一次的坚持,对每一次尝试的用心总结与思考,很难烧制出好的作品。




经过近6年潜心研究,2代人不断尝试努力下,童密雄的瑞盏建盏在2017年底,煅烧出第一个珍品-七彩兔毫,童密雄成为七彩兔毫釉面创始人。从古至今唯一一个通过煅烧形成的最美的自然现象,五彩斑斓、绮丽无比,七彩兔毫因此被命名为“极光”。第二年(2018年7月),童密雄烧出第二个珍品黑底银花油滴盏,他希望以此盏来勉励及警醒自己不忘初心,因此取名“初心-将军杯”。
“对匠人来说,烧盏是烧一辈子学一辈子!”
目前的建盏市场处于稳健发展期,烧盏技术十分成熟,入行门槛低使得市场出现大规模的同质化产品。大规模机器制作代替手工,失去了手上温度的建盏,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就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茶盏,也就失去了传承经典的意义。更让人心痛的是,很多商家为了眼前利益,疏于监控产品质量,导致大规模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拉低行业水平,更导致市场龙蛇混杂。


对此现象,童密雄表示无奈,但他坚持做一个真正匠人的心意非常坚决。“现在的烧盏技术很多是模徒有其型,但是失其灵气。真正的匠人做的东西一看就是有灵魂的,他的思想都依附在上面,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的精气神。他们在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用心、考究。我想把这种态度传承下来,静下心去烧盏,把匠人精神传递下去。”

“对于真正的匠人而言,烧盏是烧一辈子学一辈子的事!”童同学表示,建盏作为断烧的技术及失落的文明,师傅只是作为引路者,制盏人在被领进门后,需要不断督促自己,不断研究跟探索。在传承经典、保持胎质与釉色的灵魂与骨架的同时,契合现代人喝茶方式和审美进行创新,在器形、胎体的薄厚、建盏大小和釉面纹理上不断调整,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这条并不好走的艺术之路上有所成。
我们衷心祝福童同学在这条烧盏修行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