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闲聊
年纪大了,想说的越来越少,说话总是无从谈起,索性开个读书贴,算个小整理。《苏菲的世界》是我想到的第一选择。才发现书越写越明了。
说说这本书怎么拿到手的,很久前一个朋友推荐。朋友到底什么时间,怎么认识的,长什么样,已经都回忆不来了。只记得一个雨后的晚上,一起聊天走过一条现在还经常路过的窄街。书就一直放在那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心情翻来看看。几年前工作原因,有个题目“when Confucius met Socrates”, 当孔子遇上苏格拉底。是时候对这俩人了解那么一点点了,才想起自己似乎有书可用,它又回到我的桌上。读完又想当时借书未还。怎么让一个人在某刻想起你呢,借书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此书,Sunday Times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价是:“What Jostein Gaarder has managed to do is to condense 3,000 years of thought into 400 pages.”乔斯坦贾德把3000年的哲学思想写进了400页的书里。顺便查了下Sunday Times,被译为《星期日泰晤士报》,音译过来的,泰晤士河Thames没啥关系,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也是英美两家不同的报刊,80年代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了。
推荐此书的原因是,它实在太适合作为大学生读物了。一是此书英文版语言简单,因为是作者写给女儿15 岁的生日礼物,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句。二是作者把一个14岁小女孩哲学思考过程写成了一部小说。想想如果自己写这么一本大部头的书来介绍哲学史,那得是多么无聊的论调。这个作者在这方面真的做到了“不同”两个字(made a difference),重在思考的过程及“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在“思考”方面,我们可能真的是有些懒惰了。大学英语课本里曾经有篇文章叫“为什么我们相信地球是圆的”(why do we believe the earth is round?)。文章体裁不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但在读那篇文章时,我们就会发现,甚至连“地球是圆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认知,我们能拿出的证据都乏善可陈,而所谓的证据,诸如日食、环球航行之类,我们只是懒懒的“拿来”,不经思考而认为其理所当然。
插一段我喜欢的细节, Sophie和小伙伴Joanna在回家路上有一段讨论 -人脑就是一台先进的电脑(human brain was like an advanced computer)。Sophie并不太同意,“人和一台电脑支配的机器没有什么区别吗?”(Surely a person was more than a piece of hardware? 作者想回答的应该是我们人类的思考能力。
回到哲学,我们知道哲学回答的的基本问题其实不多,人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要往哪里去?作者如何描写一个14岁小女孩思考过程呢?
一、故事开始于14岁的小女孩Sophie一天回到家,发现一堆垃圾邮件中一个写给自己的未署名的白色信封,纸条上提出哲学三问其中之一“who are you?”
想想是我,如何回答呢?鉴于对一个哲学问题的尊重,似乎应该有隆重的答案。然而给出大名之后,似乎也无言为继。看看一个14岁女孩是如何思考的。以下节选几段。
我是谁?苏菲啊,苏菲又是谁?不太清楚。如果苏菲换另外一个名字,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吗?想象一下苏菲不断的与人握手之后介绍自己叫莉莉,一切都那么不对劲,好像是在介绍另外一个人。
苏菲走到镜前,看着镜中人的眼睛说:“我是苏菲。”“你是谁?”苏菲没有收到什么回应。那么一瞬间她有些恍惚,到底是她,还是镜中人在问问题呢。苏菲指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没有回应。她又将句子颠倒一下说:“我是你”。
苏菲对自己的长相一直不太满意,杏眼、小鼻、大嘴巴、耳朵和眼睛的距离也太近,?一头直发无论如何都打扮不出任何形状。苏菲的妈妈总念叨当年难产,但是难产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长相吗?
苏菲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奇怪吗?苏菲对自己的长相没有任何发言权,这合理吗?她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却不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she certainly hadn’t chosen herself). 她甚至并没有选择要做一个人。
苏菲决定出去走走,当她拿着那封神秘的来信走到院子的石子路上,突然浮现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魔杖挥过,一个玩具娃娃被富于了生命。(she felt like a doll that suddenly been brought to life by the wave of a magic w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