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学时代哪一刻最令人难忘?
查看话题 >老爸课堂上没收的随身听,成了我的音乐启蒙

上初中时,爸爸是教导主任,校园里,人送外号“电王(mao)”。电是他的名字,mao是我们那里对扑克牌大王小王的王的方言称呼。
封“王”,是因为他是镇上出了名的严师,几乎没听过有敢造次的对手。哄闹的课堂,他一出现,呵斥两个字——戒严,瞬间就能鸦雀无声。
一般的学生怕老师,不一般的学生不怕老师怕我爸,其实也不是怕我爸,是怕自己的爸。
老爸从高中毕业开始在镇里教学,比他小的几乎都当过他的学生,一代代人的恐惧就这样延续下来——老子怕儿子也怕,儿子不怕因为老子怕也不得不怕。
“咋,不服?不服让你爸来!你爸来也一样收拾。”那些不是善茬的学生,往往被老师移送到老爸这里,终极绝招只需亮出这一句话。
加“冕”,另一方面是能力的认可。课堂之外,父亲还喜欢和学生开玩笑,他不按套路讲课,地理历史语文,课本早已烂熟于心,空手进教室,拿起粉笔转身写板书,回头时,黑板已是精准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或者一整篇课文,扭头瞬间只见学生们目瞪口呆就差掌声了。
当然,在学生面前惊为天人的才能,背后我可是十年磨一剑,家里屋顶上没少拿粉笔头练习。这是他话。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老师有时就是学生的互联网。你得啥都会,五花八门的问题都要能检索出来。
对一榫一卯的套路教学丧失兴趣的学生,喜欢他的风趣。讲三国,老爸站在曹操的角度讲一遍,再站在诸葛孔明的角度讲一遍,翻云覆雨、青红皂白全在他一张嘴,听得学生们心服口服。
终于回到了正题,那是随身听流行的黄金时代,也是华语乐坛第一波全民明星涌现的黄金时代。
回归后的香港,让港台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青春时代的美好记忆。买随身听听专辑磁带,是学生中间最时髦的举动。在僧多粥少的校园里,能借过来听一下午,都是给了朋友莫大的面子。
只是,课堂上听随身听,总能被眼尖的老爸抓个正着。和那些抓包后直接摔地上的老师不同,老爸的表现心平气和,漫不经心地边讲课边走到身旁,眼疾手快,瓮中捉鳖,课堂时间紧张时,会说一句“我先帮你保存着,期中考试完找我拿”,如果是自习课,则会拿出磁带点评一句,“音乐素养不错,来教大家唱首歌,掌声热烈了就还你。”
备战中考,分秒必争,老爸让我住校,借住在他的办公室,下了晚自习,漫漫长夜,最喜欢的就是翻他的书桌,抽屉里总是会有一两台随身听,并隔一段时间不停轮换,旧的走了,新的又来。
生活在一本正经的家庭,几乎夜夜偷听,伴着歌声入睡。生活有了音乐多么美好。
时间久了,才发现学生们的口味真是五花八门,台湾小虎队、香港四大天王各有粉丝,张信哲、谢霆锋正当红……我就是在这种杂交音乐的产物,同一种风格,听上几天总是会腻。
慢慢地,悄然成长为鉴定随身听的小达人,比较来比较去,那些带着闪烁光效的随身听徒有其表,音质往往不行,反而是只有内放功能的音效稳定清晰。
有一段时间,抽屉里竟然出现随身听“断档”,那简直是黑暗时光。而有随身听最怕两件事,电池没电,耳机不响。
那时的随身听主要是装五号电池,电池一没电,转速就变得慢起来,声音如深夜鬼嚎,可换上新电池,又转动太快,觉得声音躁得慌。经真人实测,最舒服是是电池消耗半小时后。
有随身听、有磁带却没有耳机,是最郁闷的了。这时心里会嘟囔埋怨老爸咋不收全套,以至于晚上没少在找耳机上花费时间,有时找耳机花了小半宿,歌曲没听几首就睡着了。一度还热衷收集耳机线,从一堆缠绕着的耳机线里,挑拣捋出来同一型号,剥开再对接铜丝,十次往往能成功一次,心累。
最难忘的一次是看到一台贴满卡哇伊贴画的随身听,磁带里的音乐听不懂,仔细分辨原来是日语,足球小子、美少女战士、一休的主题曲都在里边,真喜欢。听不懂歌词但能联想到音乐气氛和故事,第一次领悟到,音乐真的没有国界啊!
有意思的是,老爸看到贵重的随身听也不愿替学生保管,总是私下里悄悄送还学生。有次学生还将自己淘汰的随身听,当礼物送给了老爸。老爸就拿回家,周末背着锄头下地干活,一路上也放着歌曲,听者“九妹九妹”“干杯吧朋友”,还真是村里的一道风景。
有时老爸也会遗忘。一次课间操后,一位高年级女生来寻我,在楼道角落里央求帮个忙,她的随身听被老爸收走后一直没音,她又不好意思开口。趁着早饭间隙,我说了一嘴提醒,老爸便翻箱倒柜地寻找,原来被压在了一堆材料里,物归原主。
老爸没少培养出高材生,但一二十年过去,惦记他的往往是那些当年成绩不好的,在外打拼逢年过节回老家,第一站先来我家里探望,忆起来的往事,都是师生之间相处的某个很小的细节。批评学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温度的冷冰冰。
记得小时候每到麦收时节,礼拜天正在地里割麦,常有邻居跑到田里报信,有学生骑单车拿着镰刀来找老师呢!没啥招待的,老爸就亲自擀面条浇蒜汁给大家吃。或许让人难忘的,是这种师生间朋友般的人情味吧。
中秋节回老家,与上初中的外甥女闲聊,她说,现在的老师都是为了工资而教学,教书就是为了上课,上课只是为了考试,试卷之外的一概不教了,老师和学生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像姥爷这样的几乎见不到了。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真的只剩下上课和下课的关系,也挺无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