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风味原产地·云南》这部纪录片记录一下记忆里的美味
昨晚一口气刷完了《风味原产地·云南》,
短短十集还是很能抓住云南饮食的特色,不过介绍的美食大多偏滇西和滇南风格,对于坐标滇东北的我,不算很家常。
一、家常篇
1.饵。饵的吃法有很多种:
烤饵块——常见于路边小摊,薄饼状的饵块用炉火(一定得是烧碳的炉火,前些年有些店面用电炉烤,吃起来就是没有那么香)烤熟后,摊上油辣椒、酱油、酱、白糖、芝麻油、花生粉等佐料,中间或夹油条、或夹洋芋饼、或夹火腿肠,再配上一碗豆浆。这种吃法只属于早起的人,十点以后,大多数就收摊了。只是这些年市容市貌整改,我比较喜欢的几家饵块碳摊都找不到了。
蒸饵丝——这是90%的曲靖人在回答喜欢的早点时的选择,这也是曲靖独有的吃法。因为是糯食,小孩不易消化,家长一般管的比较严,小时候能吃上一碗蒸饵丝真的是一件顶开心的事。我高中第一次住校,脱离了家人的管制,整整一个高一的早点都是蒸饵丝——直到高二发现食堂其他早点也蛮好吃的才偶尔吃点别的。外面读书的曲靖人回来后,往往吃一碗蒸饵丝才代表自己真的回家了。并且不忘拍照发朋友圈炫耀。
炒饵块——饵块切片,和剁酸辣椒、丘北辣椒、白菜、葱姜蒜韭菜一起爆炒(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炒米线),宵夜市场上很受欢迎。外公说这是他们小时候过年才能吃到的,因此作为我家一道年夜菜被保留。
2.火腿
青椒蒜苔炒火腿是比较简单的做法,但因为火腿腌制过,这样吃比较咸。外公家通常的吃法是将火腿用清水小火慢煨七八个小时(一整天家里都弥漫着一股火腿香),中间换两三次水。煨到肉离骨,肉皮耙糯的时候,用萝卜酸菜、煮出沙的红豆煮汤。这时候盐分正好,火腿混了红豆香别有一番风味,被酸菜解了腻的肉皮入口即化,汤更是下饭。
3.乳饼
因为是羊奶做的,有人觉得很腥,有人却喜欢得不行——比如我。新鲜的乳饼很嫩,用刀一切就变形,所以一般是用线勒成片。乳饼最佳赏味期顶多两天,再往后就变干了,温度高一些的话很快会变质发酸。
我更喜欢的吃法是油炸后撒上点盐。高温的油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乳饼的香,去了膻味。出去读书后就不常吃到了,每年年夜饭里蒸乳饼夹火腿变成了我期待的菜之一。
4.腌菜。
腌菜(方言又叫酸菜)的品种不同,吃法也不一样。除了影片里展示的用苦菜腌制,家里常见的还有萝卜酸菜。
酸菜炒鸡蛋饭一直是我喜欢的早点,尤其是外公炒的,方法都一样,但就是觉得他炒的比较香。
外公的另一拿手菜是酸汤面片,手擀的面片,这里用到的是干酸菜——既有酸味,脱去水分的酸菜更有嚼劲,再剪上几段干辣椒,很是开胃。
酸菜土豆丝、水酸菜小炒肉、盐酸鱼,还有吃汤面条、米线、卷粉时挑上一筷子萝卜酸菜,都是开胃下饭的良菜。
5.鲊
这种做法其实更多的是以前没有条件时,为了能延长食物保存期的做法。小时候外婆还有每年把茄子切丝晒干,做茄子鲊的习惯(因为云南方言发音原因,我一直以为是“茄子渣”)。后来觉得都能吃到新鲜的了,就没再做了。看影片时又唤起了我的记忆。
二、非家常篇
1.西双版纳
滇西有一部分属于热带,有些菜的原材料是他们特有的,再加上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很多东西我只知道好吃,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做的,即使朋友解释了我也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他们说的那些是什么。
我是一个嗜酸的人,滇西偏酸的饮食风格正对我的胃口。我们平时用的酸大多加工过的、经过长时间发酵过的酸,比如酿的醋、腌的酸菜等。傣味里的酸更多的是新鲜酸木瓜、柠檬等,这类入菜带有清新的果香,入口更加清爽。
高中读书时,被班上西双版纳的同学安利了“喃咪”和“撒撇”,我不知道原料是什么、怎么做的,但是拌饭、拌水果、做菜······真的很好吃,反正万物皆可喃咪、撒撇。看了片子才知道原来撒撇的做法可以那么生猛。
糯米煮熟舂细、兑上红糖糖浆,用芭蕉叶包上蒸熟(原理有点类似粽子)——这种被称为“傣粑”的小吃当时在班上很受同学欢迎,每次版纳的同学带的一大袋子傣粑,刚进教师就被同学一抢而空。因为版纳的同学是我后桌,每次都能幸运的抢到两块。芭蕉叶的清香完全进入糯米,甜而不腻,放凉了的傣粑更好吃,不粘且更劲道。
虫宴也是好多人不能接受的,但是他真的很好吃。我们这边常见的就是蜂蛹、蚕蛹等油炸,这些好像全国都有。版纳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虫,但吃的很愉快,香就完事了。
2.大理
我一直对大理有莫名的好感,尽管这些年来被炒得很网红,很多地方被不合理的商业化开发,可依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
洱海边的烤鱼、炒虾米、木瓜酸汤鱼、蘸蜂蜜或者玫瑰酱的烤乳扇、梅子酒······一想起就心情愉悦。
不过生猪肉我是真的不能接受,朋友再怎么鼓吹生猪肉有多香、生猪皮有多脆我都无法接受。
三、其他
再说说一些影片里没有提到的我的心头好。
1.野生菌
在云南人的语境,菌(jie,四声)和蘑菇是不一样的,后者特指人工菌,是被云南人看不起的;前者才是让云南人趋之若鹜的珍馐。吃野生菌的时间很短,只有每年夏天七八月才有,而且条件比较苛刻:不下雨没有——野生菌需要潮湿的环境生长,雨下多了不好——会蛀虫,下过雨后太阳太大了不好——太阳大生长比较快的、菌伞长开了的菌和没长开的菌完全不是一个品级。市场上的菌从百把块一斤到上千的都有,平时再节省的人家,这个季节也要吃上一两顿今年才算完整。
而上山捡菌也成了这个季节云南人的乐趣所在。野生菌比较难找,需要懂得识别“菌窝”——适合菌生长的地方。会的人一天能收获很多,不会的人踩着过去可能都不知道。云南的野生菌品类丰富,还需要判断捡到的菌是否有毒。
我家吃菌比较保守,见手青这种虽然很香但也很毒的每年顶多吃上一次;很多家喜欢把各式各样的菌一起炒,这样比较香,但火候比较难控制,没熟或者糊了都会有毒,我家也不这么吃。因此也无缘见到仙女和小精灵(大雾
我家常见的是芹菜青头菌煮汤、炒黑牛肝、炒干巴菌、羊肚菌松茸炖鸡,以及吃早点、拌凉菜加一点就好鲜好鲜的鸡枞油。
2.豆腐
我是豆制品爱好者,在云南有两类豆腐我尤其喜欢:一个是包浆豆腐,云南有一个品种的包浆豆腐里面的浆很嫩,油炸后酥里嫩,拌过辣椒面、花椒面、孜然面、折耳根末、葱、香菜等佐料很好吃。而且炸包浆豆腐很考验技术和火候,一不小心就会炸破皮。
另一个是宣威倘塘黄豆腐,姜黄染成。每天用盐水煮一道,再捞起来晾干可以保存一段时间。黄豆腐用韭菜和蒜苗炒、盐水煮过打一个蘸水都很好吃。我比较喜欢煮出来晾干后直接拿着当零食吃。外婆煮了晾着的豆腐常常被我不时摸一块就吃掉好多。
3.炸洋芋
云南人对炸洋芋也是有着迷之偏爱。且同一个地区的炸洋芋都有不同的吃法,脆的、面的和焦的口感不同,小洋芋和大洋芋的口感不同,用湿佐料和干佐料拌出来的各有风味,佐料里放酸菜和酸萝卜的各有风味······
还有蛮多好吃的,懒得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