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驹班历史版块资料汇编——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稷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五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著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教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稷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儒家
百家争鸣之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和荀子两派。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乐》后来亡佚了,现存《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百家争鸣之老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 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 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老 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 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 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 学派整理而成。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他提出“天 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 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
政治上提倡“无为”、“顺应自然”。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 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 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 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提出了齐物论。 道家思想讲究一 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
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 为而治”。庄子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陆地上推船, 劳而无功。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杨朱。
墨家
百家争鸣之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宋 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 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尚同”,“明鬼”、“节俭”、“尚贤”等。墨家 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法家
百家争鸣之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 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 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 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 “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兵家
百家争鸣之孙武子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 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 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的形势相适应。他主 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名家
百家争鸣之惠施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 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 坚白”两派。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阴阳家
百家争鸣之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 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 齐人邹衍。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 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 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纵横家是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 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 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 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 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 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 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 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杂家
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综合学派。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 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后有赵蕤著《反 经》综述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 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 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 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代表人物:许行
小说家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先秦九流十家之一。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指的是一类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的人,而小说家 被归类于古中国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
代表人物:虞初 作品:《虞初周说》
方技家
方技家代表人物,远古有岐伯、俞拊,战国有扁鹊、秦和,汉初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写出了《难经》。
影响
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 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