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书,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
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曾经说,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小时候听歌,对于要听什么样的歌其实没有概念,我爸爱听老一辈音乐人的歌曲,诸如《泉水叮咚》之类,听他唱的多了,我也能朗朗上口。后来大街小巷都是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我便也认为这就是我喜欢的。再后来,同学们都在听小虎队的歌,有节日的时候还排了舞,我也就觉得也还不错。
一直到大学阶段学习音乐之后,有一门课程叫做音乐鉴赏,老师把现有歌曲类型,乐器类型,乐谱类型,歌曲创作始末都给我们讲了一遍,又给我们看了好几个音乐家的传记电影,我才发现,原来音乐的世界如此奇妙,好的音乐会给人带来触动内心深处的体验,也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可见,有一个促进你学习的人,或者有一本促进你学习的课程,让自己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对自己有了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读书,我的感受其实也是一样,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热爱阅读的,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更不明白,原来真正会读书的人,都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知识的转化。
在当下知识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明白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但有部分人逛书店,却是在漫无目的逛。随手翻翻,看看有什么书想看,或者畅销书有哪些,就此选择一本打开,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和想要的是什么。更遑论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现在网络信息,快餐文化成为很多人阅读的来源,如何鉴别有益与否,如何处理繁杂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识,如何将常识学以致用,高级学习者的方法是:
1. 具备高效学习的能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2.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这个观点是拆书帮创始人、教育实践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了,《经济观察报》、《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赵周提出来的。他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拆书法。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这也是本书的三个核心。拆书→RIA现场学习→便签学习法。
一、 拆书。
看到这样的字眼,我在想,拆书是否就是把书籍仔细研读清楚,提炼出精华,以至通达透彻。然则并非如此,作者提出的拆书其实就是知识的转化。将书中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重新建立适合自己的新观点,设置学习的目标,然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阅读,再关联,再实践,最终让自己在不断地阅读和实践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还是要能够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和书籍,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勤奋更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在工作之外有一份副业,却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那天的看到萌薇老师在轻社群一篇文章里提到,如果没有钱的顾虑,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那件你最想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你行动起来的动机和动力。因为想做,因为喜欢做,所以愿意花时间去尝试。这就是认识自己。
识别自己能力所在的一种途径。就像一开始的时候我说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深入了解和学习一番之后,才能看清和明白。看清楚自己的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践之后,就会看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拆书,就是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将书中的方法进行实践,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拆为己用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 RIA现场学习。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R即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I即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自己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即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为什么培训通常比书贵,因为精心设计的现场培训往往比自己阅读更有效果。培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过往经验,设想和规划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技能演练。如果读书的过程中也有人像培训师一样引导阅读者将书籍的重要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那便同样能起到和培训一样的效果。这一点我在备课及上课的过程中体会比较深。
通常要上一节好课,充分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一个生动的开场,第一时间快速有效的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以及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引入,引起学生对即将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进行思考。然后以最简洁的句子说清楚重要的概念,最后通过游戏的环节,问答的环节,分小组完成任务的环节,通过采访别人进行再次深入思考的环节,到最后自己总结,说出由此受到的启发等,自己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样,一堂1小时的课程收获会比单纯的看书要多得多。如果能将这样的方式用于培养自己,那也收效也必定是不同的。
三、 便签学习法。
之所以采用便签学习法,是因为它的确是随处可见的辅助工具。怎样使用呢?首先,准备3种不同颜色可以反复粘贴的便签纸,分别用来做三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再准备一组多色指示标签以及一支笔。
拆书共有七步曲: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确定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决具体的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上。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这些问题只是在知识体系中很重要,而对我现在并不重要,那就省下一张便签。如果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六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学习力是元能力,然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都知道,闷头做笔记不如讲出来,做笔记只是将知识有条理的整理了一遍,想要记住是很难的,如果能有清晰有条理的讲出来,除了加深映像之外,最主要的是还可以辨识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大家都看过TED演讲,短短十几分钟的演讲却富含了演讲者的学习、实践、经验以及总结。准备一个演讲更要提升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选择主题的能力,组织并撰写演讲稿的能力,演讲的能力等等,通过自己的经验传达出去并影响他人,促进他人的思考及学习,这是真正会读书的人,也是真正的学习者。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