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羡慕抖音上那些混得好的人”



有个问题困扰年轻人很久了:
一定要受过穷,才算吃过苦吗?
看当下许多年轻人,他们能打车就不坐公交地铁,能买星巴克就不喝速溶咖啡、能喝饮料就不喝水,能叫外卖就不自己做饭......
他们经常被老一辈人批评:过得太“奢侈”了!
我们经常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定义,都理解得太肤浅了。
我讲一个身边人的真实故事。
因为工作关系结识的一个姐姐,80年生人,两家公司的老总,身家过亿,为人很低调。
在寻常人眼里,创业家,尤其是没有背景和后台、白手起家的女性创业家,能有所成就,一定吃过很多苦。
尤其是当主人公农村出身、专科学历,旁人更会不自觉脑补一部女强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奋斗史。
可她本人现身说法是,自己完全是个幸运儿,没怎么受累。
虽然出生在农村,可家境良好,在重男轻女的年代,父母还是坚持供她上学。
毕业后她一直在一家快销品公司工作,听说南方人靠买房挣钱,她央求母亲把一辈子的积蓄拿出来,付了两套房的首付。
此后,她安安分分地上了10年班,和一个普通男人结婚生子,也升了职,日子过得很滋润。
等房贷还完时,两套房子价值都已经翻了好几番,当初沸沸扬扬的质疑声,早已变成夸赞和羡慕。
14年,她生完二胎,不喜欢以前的工作了,丈夫说,不开心就辞职吧,我一个人的工资也能养家!
在家带娃的日子,她感到异常空虚,于是她开始琢磨电商,跟她的老本行相关,还一头撞在风口上。
摸清门路之后,卖掉一套房子,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她当老板也没有忙得如陀螺一般,经常准点下班回家陪孩子,周末一家人出去玩。
她常说:“我开公司当老板,就是为了不忙不累和自由。”
“挫折都是不得已的,因为年轻经验少所以容易出错,一帆风顺简直太爽了!”
“能享福的时候,别自讨苦吃。”

我很欣赏她的一点是,尽管她自身就是一部逆袭的励志故事,却完全没有苦大仇深的影子。
她并不是一直运气好,当年她掏空父母的家底买房,父亲几乎和她撕破脸,两三年后关系才缓和。
她生完二胎再次返回职场时,局势完全变了,身居要职的她,被排挤,被打压。
当她计划卖掉房子创业,遭到两家父母此起彼伏的反对,产后抑郁快要把她逼疯,只有丈夫支持她。
公司开了半年就快倒闭,她连续一个月成宿成宿地失眠。
她的人生字典里的确没有穷困潦倒,但也没有安逸舒适。
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活得精彩的人生,都是以不同的姿态和生活不停地战斗。
你问他们:苦吗?累吗?
他们会一抹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还好还好。
亦舒曾说,凡觉得辛苦,即是强求。
真正的励志,是叫人甘之如饴,是指甲扣在伤口里,也能挖出一朵花来。
总想在逆境中折腾得精彩,反而不觉得眼前的困难是挫折了。

我们曾经以为,一个人要有一番作为,势必要经历经济拮据,吃不饱饭、睡不好觉,直到山穷水尽于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都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苦,心志的苦才是真的历练。
穷根本不是吃苦,穷就是穷。
能吃多少苦,不代表能受多少穷。
吃苦不等于受穷的能力,吃苦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
是在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
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以及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白手起家的富人或成功者,往往比穷人更能吃苦,否则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他们看起来享受着更优越的生活,住别墅、开跑车;
可他们喝咖啡时也在思考上市计划,在商业酒会上推杯换盏时还在交流行业前景。
向上的通路总是越来越窄,身处其中的人总担心被淘汰。
越是优秀的人,越有危机感,所以才一直在折腾,帮未来设立护城河。
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富有了、成功了以后,还是很勤奋,还是能忍受孤独,还是很有理想。
这才是吃苦,与物质条件无关。

我一向不太赞同“穷养孩子”、“挫折教育”,知乎上有个类似的观点,是个高赞回答:
“父母对贫穷的信仰坚定不移。他们深信贫穷能够让孩子学会吃苦,知道赚钱不易。
然而他们只是把孩子养成了一个自卑、敏感又不善交际的屌丝。”
试想,如果一个成年人整天为节约几毛钱费尽心机,而不想着创造财富,这样的格局怎么会在社会和职场中拥有广阔的未来呢?
成长离不开挫折,但为了成长而刻意制造挫折,为了吃苦而故意经受贫穷,就属于没事自讨苦吃。

我有个习惯,短暂出门就不关空调,因为一关一开,回来后再等待制冷很麻烦,为此我妈经常对我提出批评。
而我姥姥认为我妈开空调很奢侈,因为她老人家即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会开空调,就喜欢用蒲扇。
可我经常在家加班加点地工作,姥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看书看报,究竟是谁吃不了苦?
时代进步发展的意义就在于:
把上一代人的奢侈品,变成这代人的必需品。
把上一代人认为的炫富,变成这代人的日常。
不是年轻人吃不了苦,而是年轻人不愿意当傻子。
我们不是吃不了贫穷的苦,而是要反思:“这对我来说是吃苦吗?”“我有必要吃这个苦吗?”
年轻最忌讳只知埋头苦干,而不知抬头向远方看看。
切忌用行为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台湾作家刘墉曾说:
“我希望儿子未来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只龙虾吃得干干净净,让对方知道自己见过场面;
而当女朋友家龙头漏水时,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让对方知道自己绝非娇生惯养,而是有责任担当。”
能享受好的,也能承担坏的,才是健全完整的人格。

痛苦不是财富,对于痛苦的思考才是。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曾在儿子的中学毕业典礼上,以一位父亲的身份致辞。
他并没有以寻常的说辞,去祝好运和幸福,而是祝福不幸且痛苦:
“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希望你们能受到不公平对待。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会理解正义的价值所在。
我希望你们会遭受背叛,因为那会教你们懂得忠诚的重要性。
很抱歉,我还希望你们会时常感到孤独,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将朋友视为理所当然。
我希望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让你们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都迟早会来临。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再美好动听的祝辞,也只是一种望尘莫及的向往。
反倒是逆耳之言,才是我们坎坷生活里的必然。
这样的祝福,不必我们去追逐,因为它就在生活里的每个瞬间。
而我们,也正在变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