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译《石炭王》

喜欢读书,当然也醉心于淘书,尤其喜欢逛旧书摊。或许就是喜欢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拿在手中摩挲的感觉吧。
这本《石炭王》,我忘了究竟是何时淘的,记得是在我家附近的一个旧书摊所获。大概也有几年了吧。不过,自从购来以后,或许是因为民国旧书,并没有仔细翻阅,只是随手放在了书柜。今天闲来无事,便又随手翻看。总不能让它老是躺在书柜里睡大觉吧,如此也觉得过意不去。不过,对于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我确实不甚了了。于是,网络搜寻,发现了与此书有关的一些内容。
《石炭王》的作者辛克莱(1878——1968),美国作家,破落的名门之后。或许正因为如此,15岁就开始以写作为生,且怀着一颗愤世嫉俗的心,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是一位进步的作家。在当时的中国,当属于左派文人。成名于1906年出版的《屠场》。而《石炭王》则写成于1917年,反应的是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罢工历史。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缘,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而逃难到日本的郭沫若,被这一用血汗、呻吟和眼泪写成了小说所打动,郭沫若说,“他勇敢地暴露了,强有力地暴露了……全线地暴露了,这是这位作者最有光辉的一面”。为此他决定将该小说翻译成中文。1928年交由群益出版社出版。为了躲避当时政府的审查,他署名易坎人,可是我看到有些年谱上又说当时署名坎人,由于没有见到1928年的版本,不知道究竟署名为哪一个。不过到了1947年的版本,署名已经改为郭沫若。

现代书局对《石炭王》的评语是:“(辛)克莱氏是美国新兴文学的前卫作家,本书是尽了他暴露能事的最高著作。”著名学者季羡林在1932年11月28日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也说,“辛克莱乃美国所谓普罗作家中最享盛名者,所著《石炭王》(King Coal)、《屠场》(The Jungle),经郭沫若译为中文,一时销行极广。”尽管郭沫若以化名出现,但是由于内容的同情工人和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显然有违当时的禁律。根据1932年11 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公布的《宣传品审查标准》,《石炭王》也被列入1934年2月国民党当局查禁的149种图书中,其所罗织的罪名是“意在暴露矿业方面的资本主义的榨取与残酷”以及“极力煽动阶级斗争”。
不过,该书并没有因此被销毁,特别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出版审查似乎也变得有些宽松,1938年海燕出版社曾经再版过。本人所淘之版本为1947年群益出版社再版,发行人是吉少甫,刊行日期为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即1947年版,基本定价为:国币十六元。从版权页来看,该书印数仅为1500本,本册为第1047号。该书品相还不错。书中插图据说是美术教育家、画家洪野先生,他还曾为俞平伯先生的诗集《西还》设计过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