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渡过那些觉得自己百般无用的阶段?
查看话题 >被否定,大概是创作者的宿命
400多天没有出新曲的周杰伦出新歌了,当天我关注的几乎一半的公众号都在写周杰伦,360度无死角地分析杰伦的MV。
除了带着情怀滤镜的粉丝,还有很多吐槽的声音,这首歌真的代表了周杰伦的水平吗?靠卖奶茶给男朋友买哈苏真的靠谱吗?一无所有,还要为他的理想加油吗?
就像马东说的,被误解是一个表达者的宿命,被否定,大概也是一个创作者的宿命吧。

01.
我不曾见过一个不脆弱的创作者
创作者是非常非常脆弱的,作品一出来,就意味着要经受评价。
做了公众号后,虽然虚度只有几十万的粉丝,比起明星流量来说,微乎其微,但我们虚度的读者,品味之高,要求之严,目光之锐,也是其他号不能比的。
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文章结构立意,甚至连话题敏感性、会不会涉雷,都会有读者在后台给我们指出。
观点不吻合,一批人取关;
发了广告,一批人取关;
写了一个大家不喜欢的人物,一批人取关……
求求你们别再取关了啊!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很佩服小兔的,她的每一篇文章,后台都会有人骂,要不她怎么会说:我收到的“no”比“yes”多得多(小兔的心酸可以戳这里:活到现在,我听到的“NO”比“YES”多)。换做我,可能早就偃旗息鼓了,但她不,她越挫越勇,越写越多!
尽管这样,我还是能感受到她的脆弱,每次发给我稿件时,她都哆哆嗦嗦地问:喜欢吗?会被骂吗?
和那些看不见的大众比起来,创作者真的是何其脆弱,何其弱小。
因为你的一句否定,可能会将TA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打击殆尽。

但如果一个创作者,经受不了大众的评判,不能从否定中爬起来,认了输,也就再也不会有新的作品,从此断了去路。
甚至有时,一个创作者迟迟没有作品,并不是因为过不了大众那一关,是过不了TA自己那一关。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你看得越多,眼光越好,就越不敢下手,因为知道别人做的有多好。
有时,品味和创作是矛盾的。
品味意味着挑剔,而创作意味着不完美。

02.
当我们在骂创作者时,我们在骂什么?
我仍然记得我们骂《无极》的那一年,那是一个全民的盛欢。
网友胡戈制作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条视频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无极》本身。如果当时有流量这个说法,制片方应该是高兴的,因为每天都有大量的网友自发吐槽,为这部电影带来热度。
但当时的陈凯歌并不开心,来自旧时代的他从来没有经受过这样大规模的否定,他甚至动了真怒向法院起诉胡戈。
这是一个创造者和大众舆论之间,最惨烈的对抗方式。

2006年2月,《无极》上映的第二年,《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做过一个报道,标题触目惊心:《凯歌老了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更可怕的是,人们开始质疑《霸王别姬》的创作独立性,这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足以毁灭职业生涯的。
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在2005年就被认为已经过时了的创作者至今仍然在创作新的作品,直到2017年的《妖猫传》,他出来接受采访,两鬓斑白,态度诚恳:
“一部电影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会以坦然之心面对这一切。”
这个年轻时意气风发,顺风顺水的少年郎,终于懂得了低头。
很多年以后再去看,《无极》似乎并没有那么值得骂,而制作了视频的网友,也并不值得为他如此动怒。
如果你能看到足够远的未来,这不过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插曲,你知道你能挺过去,因为你还有创作的动力和热情。
周杰伦的新作品,我们在骂什么?
从商业上来说,它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上线24小时销售就突破了600万张,销售额累计2000万。从上线一直到现在,关于MV的话题都层出不穷。
我想面对这个结果,周杰伦应该不会太在意负面的声音了。
或许我们要骂的,正是这种不畏惧被骂的创作态度吧。但凡是一个认真在创作的人,都会害怕自己一腔热血做出来的东西不被认可,而这首明显是新瓶装旧酒的新歌,顺便打了N个广告,拉了一把老友,推了两个艺人,怎么看都是一个商业先于品质的选择,早就已经将大众的评价排到次位。
03.
如果你的创作真的不值一提怎么办?
好了,现在,我们要谈论一个更痛苦的问题:
如果你创作的东西真的很烂怎么办?
你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分辨,哪些是大众的恶意,哪些是真诚的建议?你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去选择,你是该硬着头皮走下去,还是该及时放弃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真是一个很难直面的问题啊。

在我有限的编辑生涯中,我见过开始写得不怎么样,却非常勤奋,越写越好的作者;
也见过明明写得不怎么样,却因为机缘巧合爆火的畅销书作家,从此被人捧上了神坛,水平却从未见长。
上天显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去分析和判断,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自己,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外界。
我唯一的经验是,当数量足够多,脱离了小范围的粉丝圈的时候,大众对一个作品的判断仍然是可信的,即便可能你的作品超越了你所属的年代,几年后,或者当你死了,人们对你的评价仍然会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遗珠固然有,但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仍然可能深深地印在某些人的心里。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你还在坚持创作,不愿意让“被浪费的才华和你挤在同一张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你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到工作室,开始工作。

前两天看纪录片《抽象:设计的艺术》(对,就是拍摄了《徒手攀岩》的女导演伊丽莎白的另一部作品,关于她的故事可以戳这里:“你觉得自己有义务活得更久一点吗?”“不,我没有。”)。第一集中的插画设计师克里斯托夫·尼曼说的话,我把它记录在了小本子上:
“灵感是业余者的专属,
我们专业人士只要在早上打卡上班即可。”
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之一是,
它缓解了很多的压力感,
工作并不在于浪费数小时去等待灵光一线的时刻,
而重点是出现在工作室开始工作,
之后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或者不会发生,
一切的关键是:
你创造了足够的机会让事情发生。
所以,此刻,我坐在桌子前,经受着巨大的可能会被读者暴击的心理压力,写下这篇文章,谢谢你的阅读。

本文作者:伊甸(Eden),休闲学硕士。悲观人生,乐观生活。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别取关了,
今天你可以好好吐槽鼓励我们。
请留言和我们分享
学习制作和菓子,捏出美好闲暇。


-
Qiqi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3 08: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