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
最后一期 《晓说》,高晓松推荐了四本书,分别是:《百年孤独》、《麦田守望者》《万寿寺》《枪炮、病菌与钢铁》。
马尔克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百年孤独》过几年我都会再看一遍。其他三本没有看过。最近在看《麦田守望者》。
怎么说呢?如果早几年候看这本书,我不一定看的下去。因为总是看见他妈的、他妈的,会让我受不了,让我无法把它当成作品看。而现在,从一开始,我就想一直看。因为这是少有的写青春期的小说。我忽然想起来,好像是蒋勋还是谁说过,写青春期的小说特别少,《麦田守望者》是一部,《红楼梦》算是一部。
看看了一点开头,说不出好坏,但是我很感兴趣。让我想起我的中学时代,就像很多优秀的作品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一样。当然,我的学生时代和书中很不同,一个美国男孩和一个中国农村的姑娘的中学时代会有天壤之别。但是,我总是会看到共通的东西——抛开一切的外在,共通的内心的东西,而也绝不是思想这种头脑里的东西,也不是知识。他很喜欢瞎想,而他想的那些何其的相似!他想象自己心窝里中弹,想象自己可能的得肺炎要死了,想象自己一个人去西部找个没有人认识的发安度一生。我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很多时候,我都看到了自己,一个并不遥远的自己,因为现在我仍然喜欢瞎想。
整部书里如果非要要有什么主题,那就是对伪君子的厌恶吧。现在读书我不喜欢再去想它讲了什么主题。不过显然,霍尔顿最讨厌的就是假模假式。学校里的虚伪,让他再三的“被开除”,而最近这一次被开除,他没有立刻回家。他一个人在外面游荡,他甚至想出走。
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那些玩耍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有这样的想法,真是让人有些感动。他很在意中央公园的那些鸭子,那些鸭子冬天去哪里了呢?没有人给他答案,甚至大家觉得问这样一个问题的人简直就是个疯子。他自己大半夜额他绕着中央公园的湖找了一圈也没有见到那些鸭子,他仍旧没有答案。而这让他生病了,大概在发高烧。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多那么十分的厌恶。可是当他的小妹想和他一起走的时候,他仍然是理智的。他大概也知道,他虽然说不清楚世界的烦腻、厌恶是怎么一回事,大概他潜意识里觉得仍有自身的问题。而青春的荷尔蒙太盛,很难看清楚自己真正的内心。即使这样,他还是坚决的反对小妹的而决定,不顾惹她生气。这可能是他做了一回小妹的麦田守望者吧。而小妹在一定程度上让他学会妥协。他留下来了。故事也结束了。
2019.6.5
读《局外人》
他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局外人。
《局外人》,台版翻译为《异乡人》。
加缪初到巴黎的时候写到:“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
第一次读《局外人》的时候,我几乎读不下去。可能是在某个夏天,每每读起便昏昏欲睡。我只记得开头写到:“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当时,我觉得这个人如此冷漠,如此无情。
再次翻开《局外人》,我想慢慢的、细细的读它。我觉得有时候自己和主人公很像。甚至在我读到“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死亡”,有一种知己的感觉。我读加缪手记的第一句“人们可能会——非关浪漫地——对失去的贫困有一种乡愁”时,已觉和加缪得相见恨晚。
不过,说实话,在读前半部分的时候,仍觉得有些枯燥。它不是精彩的故事,好在我现在并不只对故事感兴趣。我对这个人物感兴趣。前半部分,默尔索参加了妈妈的葬礼。他并不关心葬礼,而是观察葬礼以外的一切;葬礼后他遇到了玛丽,每次见面都想占有她;他替雷蒙写信羞辱情妇,做无伤大雅的虚假证词;他在一个令人昏昏夏日阳光之下,不受意识控制的滑动扳机,致人死亡。
后半部分主要是审判。默尔索被捕。他觉得自己的案子很简单,所以并不关心。他对自己之外的一切都显得有兴趣。但是法官、律师都问起他妈妈的葬礼,以及他是否难过,这让他不胜其烦。这完全是两件事!不过,他从不说谎,从不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预审法官不像刚开始那样亲切而显得不耐烦,律师大概觉得他要么是个混蛋要么是个傻子。审判开始了,检察官咄咄逼人。这个人的妈妈死了,他一点都不难过,这是个无情的人;在妈妈死了的第二天就和女人鬼混,这是个放荡的人;这个案件中,他没有流露一丝悔恨,这是个灵魂深陷黑洞的人!所以,这是个该死的人!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决他上断头台。
宣布了一个人的死刑,还要神捕去补救他的灵魂。最后一节非常激烈,我几乎是在心里大声的替默尔索说着那些话,仿佛他的灵魂附体。“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是有重要性的,我明白是为什么。他也知道是为什么。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而默尔索最后赴死的心情,就像加缪所说的“默尔索是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如果说默尔索是一个典型的“局外人”,那么,我想,当下生活中的很多人是非典型的“局外人”,就像那些审判席上另眼旁观的人,就像那些断头台下看着热闹又叫喊的人。如果说默尔索是快乐的西西弗,而那些人就是痛苦的西西弗。
如果生活就是一场荒诞戏剧,我也只愿意做那个悲剧的角色,那也可以是快乐的!
2019年3月29日
人生海海,向善而行
看到上校疯了的时候,我流泪了。看到上校疯了以后像个小孩子一样,将把他逼疯的秘密向炫耀宝贝一样给人看,我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就像麦家写的他要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第一次看麦家的书,是这本新书。以前的作品多事通过影视剧看故事的。这本新书《人生海海》的封面,有王家卫的一段话,大概是说好的故事和文学作品的直线距离只有三步,可是最难的也是这三步。所以,看书始终不同于听故事。这也是阅读的独特意义之所在。文字有自己一种独特的美,不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意思,也的在于它所表达的意思之外,有一种纯粹的美。
我的脑海总是浮现出上校的笑貌,看不清脸庞,但看得见笑容,把我的脑海照亮。上校的笑容,有时候让我想到他英俊挺拔的身姿,坚定铿锵的步伐,会联想到柳云龙(麦家作品影视剧的男主角);上校的笑容,随着他命运的起落,有时候让我大哭,忍住哭声,眼泪横流。
上校是退伍回乡的军医,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村里的人不知道上校是什么原因回来,总之并非荣归故里。甚至村里的人都叫他“太监”,而关于“太监”的由来流传诸多的言过其实。可秘而不宣的故事,总有许多人窥探。赶上了文革,那就是一种罪过,从太监变成汉奸。可是真相同真理一样,只有少数人知道:上校是英雄,是历经生死、受尽屈辱而宠辱不惊的英雄。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畜生之间的差别大得多,有的人不如牲畜,猪狗不如。不过我也而并不认为这些差别是天生的。社会环境有时候也造就罪恶。比如红卫兵。每每看到红卫兵的时候,我心里总有莫名的恐惧和莫名的庆幸。恐惧在于,我觉得,若我生在那时,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刽子手;庆幸在于,我没有生在那个时候。这让总让我想:青少年的激情若无处安放,是不是就很容易走向歧途。
书中很多的人物是老人。马尔克斯喜欢写老年。麦家这本书相当多的篇幅也在写老年,甚至有时候我会想到《百年孤独》,也想到那个《没有人写信给他的上校》。马尔克斯笔下的老年人,大多已在孤独中获得了人生智慧,那是一种理想的老年,是一种体面的归宿。麦家笔下的老年更丰富,更现实:老保长、爷爷、老年的父亲、老年的上校和他的妻子。文学教给我的人生经验就是:看人真的不能只看表面,人说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才重要。往往满嘴道理的人容易跌落深渊,而看上去玩世不恭的人却并不越雷池。
生活或许就是这样,或许并非这样。命运或是注定,或是偶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热爱生活,或是与命运抗争。我觉得人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向善。慈悲是一种大境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而向善是自我修养,本心如此。
人生海海,向善而行。
2019年5月24日
@�K�v
道连格雷的画像
偶尔打开手机的kindie,随边看了看之前下载了一些电子书。我打开道连格雷的画像,一读序言就被吸引了。
我不喜欢读电子书,于是买了一本。我读买的这本时,总觉得哪里好像不大对。于是我去翻看电子书里的版本和译者,并对比着两种版本读了几小段。还是上译荣如德翻译的好(电子书版本),那一本不够典雅。于是我又买了一本上译的。这个译本可能库存不多了,淘宝上有的商家居然标价90多块钱。我买了一本正常标价的,20多,不确定是不是正版,不过装帧和纸张都还好。
真想一口气读完。
吸引我的首先是亨利的那些言论。那也吸引了我们的主人公道连·格雷。我觉得亨利的话有一些也并非荒唐,确有一些警示意义。可能更多的在意听取的人。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富贵美少年。我本来只是写“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美少年”,“富贵”是为了修饰和更准确的表达而加上去的。我忽然想到贾宝玉。不过他们完全是两种人,差异程度大概就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吧。转回正题。我们主人公是一位富贵美少年。他的美令画家贝泽尔获得了一种创作灵感,达到创作的巅峰。画家为少年画了一幅肖像画。亨利说那是画家最好的作品,他愿意花任何代价买下来。少年看到自己的画像,被自己的美貌打动,可能他以前从没有发现自己居然这么美,脸上泛起了羞涩的红晕。如此惊人的美真得想叫人留住。亨利对他的那一通言论刚好契合。他越是觉得画像美,越是生出一种悲哀:“太可悲了!太可悲了!我会变得又老又丑,可这幅画像却能永葆青春。他永远也不会比这六月的一天稍大.....要是倒过来该多好!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还青春!”
因为画家对格雷的特别感情,加至这幅画他并不决定展出,后来送给了少年。少年认识了亨利以后,经常和亨利在一起,不再给画家做模特。少年开始体验生活,开始用“感官的刺激解决灵魂的饥渴”。很快,少年爱上了一个在贫民剧院演莎士比亚戏剧女主角少女西碧儿。她虽然出身贫寒,可是极具表演天赋,本身也是个美人胚子。她把莎翁的每个女主角都演绎的深入人心,因此,少年爱上了她。他决定和她结婚。少年邀请亨利和贝泽尔去看西碧儿演戏。可是那场戏她演的糟透了,做作,矫情,毫无美感。因为她以前的世界都是演戏,而现在的世界都是少年——她叫迷人王子。多么感人的表白!道连却根本没有在意,他在意的是她失去了演戏的魅力,所以他无法再爱她!第二天,道连发现画像有了一些变化,神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嘴角透出冷酷无情。这着实吓到了道连。而后道连才知道西碧儿死了!这都是他干的好事!所以画像才起了那样的变化!他有了一个不得为人知的秘密:他以灵魂交换青春的誓言成真了!他的变化都转移到了画像上,他遭污的灵魂在画像上!而他,将永葆青春!
多么精彩的构思!一个人的变化将表现在他的画像上。无论他干了什么玷污灵魂的事情而使面目可憎,这都不会让自己的美貌产生一点变化,丑恶都在画像上。于是道连更放肆的去享乐。如此过了十几年。可是对于道连,极为残忍的额事情是他需要直面自己变得肮脏的灵魂。一开始他害怕,到后来居然慢慢品味起来。他小心的把画像藏起来,未让任何人见过,除了贝泽尔。可怜的画家!贝泽尔在准备离开伦敦之前去找格雷,说了一通肺腑之言,外界都在对道连蜚短流长。可是道连烦透了,他恨贝泽尔,他觉得是画像导致了他现在的生活与处境,冲动之下,他竟然杀死了画家。他一直没有后悔过杀了贝泽尔。但杀人的魅影总是跟随着他,让他恐惧,也让他回味。他想办法掩盖了此事,外界都以为画家失踪了。
后来,道连差点被杀。是西碧儿的弟弟詹姆士。当西碧儿深陷爱情中的时候,詹姆士总觉地姐姐正面临着危险。当时他已经定下行程去澳大利亚,后来惨剧发生的时候詹姆士在海上。他不知道道连的名字,也没有见过他。他只知道姐姐称他“迷人王子”。在寻找道连的很多年后,偶尔在一个鸦片烟馆附近听见一个女人称一个男人“迷人王子”,正是道连。他尾随道连,伺机要杀了他为姐姐报仇。道连耍了个花招,凭他青春无比的脸庞骗过了詹姆士。谁能相信,一个看上去不满二十岁的少年在十八年前也是一个少年呢!可是詹姆士的出现让他觉得有一种危险。而我们的天才作家在一次意外中替主人公消除了这个危险。
没有了潜在危险的刺激,道连需要新的刺激。这就是他后来干的所谓“好事”。他对亨利坦言自己准备革面洗心,重新做人,并且已经开始了:他坦言自己放过了一个姑娘,一个像西碧儿一样的天真美丽的姑娘。亨利也坦言那只是他在寻找的新的刺激,而他自己误以为自己在洗心革面。道连不以为然,并且意志坚定的不受亨利影响。道连心想,他做了好事画像是不是可以慢慢变回去。想到这里他激动不已。可是当他掀开帷幔,一声痛苦夹着愤怒的叫喊脱口而出——他看到的是比以前更让人觉得讨厌和恶心的一张脸。他绝望了。他也认识到自己终究因为虚荣、因为伪善、因为猎奇而做的的自我克制才放过了那个姑娘。难道真的无法重新来过吗?对!都是因为这画像!他拿起曾经在这里杀死了贝泽尔的那把刀,对准画像猛戳过去!一声惨叫和什么东西轰然倒地。那临死前的而痛苦惊醒了仆人,惊动了警察。故事的而结局就是:仆人寻着声音和灯光走进房间,发现墙上挂着东家的一副肖像,同他们最近见到他本人一样荣光焕发,洋溢着奇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地上躺着一个死人,形容枯槁,皮肤皱缩,面目可憎,带着他们主人指环。
读后感
在这部作品中,我读出了纪德和马尔克斯,可能是王尔德对他们影响吧。我百度了一下,纪德与王尔德是有交往的,马尔克斯与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不过有些句子拿出来看,我会以为那是马尔克斯写的。
王尔德的文采斐然,具有古典美。荣如德的翻译也非常典雅。抛开故事而言,里面的很多句子都有具有一种启示或者警示的意味。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我读到的是:应当追求美,但不应当占有美。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有许多形式,许多载体,这也是我们应当不断追求的原因。而企图占有一种美,将一种美变为永恒,需要付出灵魂和生命的代价。
2019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