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培养一点最“没用”却最有趣的爱好
年初偶尔听说一朋友带12岁的女儿去图书馆第一次查阅关于宇宙天体的书籍,我有些吃惊。想了解一下朋友情况是否是个例,我又约一邻居好友,一起去接她四年级的女儿, 用一顿麦当劳“贿赂”,把她女儿和四个同班同学聚到一起。我因此有机会和五位公立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聊了聊“天”:
第一个问题:“知道太阳系吗?”
齐声回答: “知~道~”
五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六七八九十都有,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八大行星”。
我继续问这个答对的小朋友 :“哪八大行星知道吗?”
“水星,火星,木星,地球,金星。。。。。。嗯突然想不起来了。” 他挠挠头有点不不好意思。
我帮他补充完整答案:“还有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下一个问题:“人类最远去过哪里啊?我指载人飞行器。"
小朋友A:“火星”。
我笑到:“你是不是看了电影《火星救援》啊,那是科幻片不是真的哦”。
小朋友B: "月球"。
好吧,总算有人答对,我心里暗想。
再下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NASA做什么的吗?”
“什么是NASA?” 小朋友异口同声问到。
和小朋友的聊“天”最后在一片热议麦当劳的薯条好吃还是肯德基的薯条好吃中结束。
对于这个业余小“调查”的结果,我的内心震惊大于失望。
跟一个朋友说起这件事,不由感慨这几个公立小学的学生对这么基本的天文学知识都不清楚。
朋友听了反问我:天文学有那么重要吗?高考又不考?
我跟她说了天文学对我的生活的影响:
从小时候第一次看郑文光先生的《飞向人马座》, 我就对科幻,对星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虽然没有考入211和985院校,但是我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保持了永远的好奇心,这个特点使我在工作中特别具有主动性,让我赢得了周围同事,上司,和客户的信任。
而最最大的收获是:我因为热爱《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这些比较“硬核”的电影,我跟现在的先生,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硬核德国工程师有了说不完的话题,最终我们“聊天”聊入到了婚姻。
有了孩子后,天文学赋予我的思维的开阔性,让我能够时不时离开眼前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种种琐事,抬头看看天,看看除了我的小世界之外更大的世界。
朋友说:你个人的故事没有代表性啊。
我又给她讲了个故事:
1986年一个普通的初三学生为了能观察到76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问父母买一台需要父亲四个月工资的专业级望远镜;父母本能的拒绝了;可当他们发现孩子日记里写着:“父母扼杀了一位天文学家的梦想”时,善良的父母还是选择节衣缩食,为儿子买了梦寐以求的天文望远镜。这位学生不仅在4月11日这天观测到哈雷彗星,还写了一篇观测报告投递到北京,并获得40元奖金。
这位普通中学生就是日后缔造腾讯帝国的马化腾。
腾讯给微信设置的开机画面始终是一张天文爱好者熟知的的经典图片------蓝色地球,这就是马化腾的天文梦投射到腾讯产品气质的一个体现。
朋友继续反问:全中国能有几个马化腾呢?天文学跟普通人还是没什么关系啊。
我扔出最后一个“浪漫的理由”,跟朋友讲述了我家最浪漫的时刻,以感性对理性,结束了我们这个小小的“争论”:
每个月都有几天月圆之夜,先生把我和5岁的儿子叫起床,通过家里的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土星,天王星 。在上海万家灯火熄灭的时候,我们一家挤在水泥高楼里看星星,是我觉得最浪漫的事。今年搬到德国,我们在姥姥家晚上带儿子第一次裸眼看了银河(姥姥家位于东德的一个小乡村;几乎没有光污染,观星条件非常好)。面对着璀璨的银河,儿子没有再扔给我们十万个为什么,只是静静仰着头,沉醉其中。
朋友终于没再“反驳”,想了解我是怎么引导孩子对星空感兴趣的。
我想了想说:首先我个人对于宇宙,对于天文学充满敬意和感恩。
然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受我影响,也对仰望星空感兴趣。
当然,我还是总结了几点家长可以身体力行去引导孩子对天文学感兴趣的:
简言之
- 看绘本,纪录片
- 动手一起做科普小游戏
- 利用好的app辅助,自己在家观星(不一定要天文望远镜)。
- 参观天文馆,参加专业人士组织的观星活动。
具体来说:
1.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买些宇宙类的科普读物,比如 《遨游太空 》《 宇宙掉了一颗牙 》都不错,再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自己去找感兴趣的科普读物。一些纪录片也是很好的资源《旅行者号:冲出太阳系》,《行星》,BBC《地平线》系列,关键孩子感兴趣,看完也不要像考试一样问孩子记住什么知识点。
2. 科普小实验
我喜欢跟孩子用橡皮泥或者水果来做太阳系模型,让孩子体验八大行星位置以及比例大小。大人通过这个有趣的小实验,也会收获良多。
比如虽然一直都知道火星,水星很小,当我在跟儿子做水果实验,土星有李子这么大,火星和水星大概只有谷粒这么大的时候,这种直观的印象,我这一辈子应该都忘不了了。


3. 两个我用过的最好的付费应用 : solar walk 2, Skyview.
儿子刚出生我就买了 Solar walk (第一版),可以看成一个全真太阳系模拟器,现在可以跟孩子一起享受漫游太阳系,观察地月互动,从远方选择一个星球,点击“火箭”图像直接飞往该行星。
爸爸买了Solar walk2, 系统升级到太阳系外,更加宏伟壮观。一天五岁的儿子问我:“妈妈,我跟爸爸一起看了那个太阳系外还有比太阳大很多的恒星,那个叫什么名字?” “嗯,妈妈也忘记了,让我查查好吗?” 虽然有些尴尬,但是被儿子问倒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用家里的天文望远镜夜观星象首先就用solar walk看行星运行的位置,是否当晚能观察的到;没有天文望远镜,用Skyview这个app; 只要把手机举起来,你就可以看到实时的行星和星座方位。逼真和模拟效果虽不如solar walk,但当孩子问你天上是什么星星,家长可以马上拿出此“利器”,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不仅普及了知识,更维护作为家长的“权威”与“尊严”。


4. 带孩子参观天文台、火箭发射基地或者参加专业的观星活动。
去天文馆可以带给孩子沉浸式体验。基本国内所有天文馆都有影院,有专业解说。一些城市科技馆也有天文或者航空展区。上海科技馆我们就去过好几次。当儿子坐在影院,看到眼前一片浩瀚无垠的宇宙奇观时,这种视觉冲击是不可比拟的。出来孩子就跟我讨论,宇宙到底有多大,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些“大”问题。
写在最后的话
我希望我的两个孩子具备这样的科学思维:
当大家都讨论2019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是像蜂窝煤还是甜甜圈时;他们知道这张照片实际是各地科学家已经接收到的无线电波合成,科学家们分析了两年数据才“合成”的照片。
当19年初加拿大新的射电望远镜CHIME观测到13个“快速射电暴” ,很多人模仿三体桥段,对于这个“神秘信号”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时候,他们能运用自己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审视后得出自己的思考:“这只能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极其不可能是人造的”。
仰望星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能做到不一惊一乍,不人云亦云。这就是我对我的孩子通过仰望星空获得的宇宙思维最大的期望。
© 本文版权归 Alice 漫游太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