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代表案例解析(1997—2014)
(应《建筑创作》之约,写下这篇研究中掺杂着回忆和怀旧的文章,以此纪念当年挥斥方遒的日子。原文发表于《建筑创作》2018年第6期,这里删除了摘要、关键词等内容)
(对比阅读:豆瓣之前,豆瓣之后 https://www.douban.com/note/736724477/ 作者:远古超萌武士)
1 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发展历程概述
1.1 早期阶段
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的元年为1997年。当年7月,网易提供大容量免费个人主页服务,并有其他服务商模仿跟进,不久催生了中国第一批建筑类个人主页;10月,中国建筑建设网(ABCD)开始运行;12月,清华大学校内论坛“水木清华BBS”开通建筑讨论区[①]。到了1998年,ABBS建筑论坛(简称“ABBS”)正式组建。
虽然冯路和张海翱都倾向将BBS时代作为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的第一阶段[②][1],但笔者觉得,同样的讨论形式,参与者的数量多少直接决定了讨论开展和信息传播的方式。2000年以前,无论水木清华BBS建筑讨论区还是ABBS,因为参与讨论者较少,论坛很快成为一个熟人小圈子。这种熟人小圈子的讨论方式虽然令人怀念,虽然ABBS在由熟人小圈子转化为更广泛的公共平台过程中有一定时间的磨合期,但熟人小圈子的讨论方式必然随着中国互联网参与者的增加而成为公共平台讨论方式的补充。
1.2 成型阶段
2000年,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从熟人小圈子的早期阶段进入到成型阶段。当年4月开始,包含BBS功能的综合建筑网站“自由建筑报道”(简称“FAR2000”)成立,作为一种回应,ABBS增加门户首页功能,细分版面并于当年年底开展“UNSW-ABBS在线建筑言论竞赛”。在随后几年,两个网站,尤其是ABBS,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最重要的公共平台[2]。其间,还有“华筑网”等网站对于互联网建筑讨论发出了有一定影响的声音。
然而,建筑领域的讨论除了如同在广场上公开喊话的公共平台外,很多话题仍然需要在有更多共识的小圈子里讨论才能得以深化。2003年,FAR2000推出“建筑部落”,引入blog讨论形式。但随后几年,MSN空间、新浪博客等非建筑类的博客平台吸引了更多建筑类作者入驻,在这里进行小圈子的交流。
1.3 Web 2.0阶段
其实,上一个阶段后期的博客平台已经属于用户生产和定制内容的Web 2.0平台,但Web 2.0平台成为互联网建筑讨论的主力是从2008年开始的。在国际上,2008年3月,ArchDaily网站开通,在之后几年间,其价值导向对中国独立建筑师事务所有很大影响。在其启发下,国内出现谷德设计网、ArchGo等建筑作品网站。9月,城市笔记人加入豆瓣网,并在之后几年带动豆瓣网形成有影响力的建筑讨论圈。2009年,新浪微博开始运行,并在随后几年吸引张永和、刘家琨、马清运等知名建筑师入驻。另外,校内(人人)网、知乎网都在建筑讨论上有自己的特定影响力。
Web 2.0的特征是用户定制内容,而非管理方组织内容结构。一个注册web 2.0类网站成员,通过选择关注的用户来选择网站对自己呈现的内容。web 2.0时代前,互联网建筑讨论需要专门的建筑学讨论平台,或至少是公共平台中的建筑学板块,否则将大大影响讨论深度和传播效果。但web 2.0时代,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内容的定制有助于自发形成各种层次的交流圈,这种情况下,非专业公共平台不仅不再是专业讨论的障碍,反而赋予了专业讨论一定的开放性。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逐渐普及,互联网建筑讨论的主要平台转到了移动端。虽然表面看,这种转变的结果只是增加了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公共平台,但微信公众号重新把作者和受众明确分开,移动端浏览内容的便利与生产内容能力的相对薄弱并存,这使互联网离“用户生产内容”的Web 2.0初衷渐行渐远。这种转变是逐渐发生的,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将转变的临界点定为2014年。
2 代表案例的选择依据
文章聚焦于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的上述三个阶段,时间段因此限定在1997—2014年。笔者对这个时间段的互联网建筑讨论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南萧亭”为网名参与了颇多深度讨论。
文章选择了上述三阶段共8个代表案例来探讨这个时间段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的发展历程。案例的选择依据一方面是在当时讨论具有一定深度且产生了一些影响,甚至推动了中国建筑思考的深化;另一方面是直到今天,所讨论的话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对其重新审视。所以,本文并不涉及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高流动性而进行的短期集中炒作案例。
3 代表案例解析
案例1:中文互联网第一建筑网文——付昕《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1998)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作者付昕时为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大四学生。文章作为作者在中国建筑科学院实习时与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合作中国银行北京总部建筑项目的实习报告,属于课程作业,而非为网络传播而写[3]。如果没有水木清华BBS建筑讨论区,很大的概率会就此湮没。但1998年5月,时任水木清华BBS建筑讨论区版主Ionic将其贴在水木清华BBS建筑讨论区。随后,有较大影响力的建筑类个人主页“网络建筑天地”(主页所有者calon在一个月后成为ABBS两大创始人之一)等纷纷转载此文。在之后的20年时间里,此文不断有人转发,影响力至今不绝。
当时,已有少数境外设计单位在中国的中心城市完成了一些作品,其完成度在很大程度上令国内作品(在当时包括一些国内优秀作品)相形见绌,建筑领域的有识之士已对此有所思考。此文从细部操作和实现层面探索了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流程,正是对这些思考的回应。而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完成度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心城市、前沿建筑设计单位逐渐向下扩展,这也是此文至今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关注的原因。
此文传播过程中,作者无论从哪个意义上都是匿名的。由于最初发表者即非本人,早期互联网未能形成相对公认的转载规范,很多网络ID转载此文时除在文章标题前加一个“转”字外并无进一步说明,有些甚至“转”字都省略了。而这种广为转载但作者不详的文章也成为学术不端者盗取发表的理想目标,至今,知网上也可以搜索到几篇对此文的全文盗用。
此文以口碑传播为主,并无爆发式传播,这与当时中文互联网建筑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参与人数较少有一定关系。但早期阶段的几大BBS和个人主页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此文的传播。在此文之前,中文互联网尚无类似完整而具深度的建筑讨论,所以笔者认为,此文无愧于“中文互联网第一建筑网文”称号。
案例2:在公共发表和个体交流之间——Nomad《三个虚构的留学生》(2000)
与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同时发生的是中西建筑交流的加速。其中国家大剧院从竞标到落成的漫长历程、UIA大会在北京召开、从1999年实验建筑展开始的一系列展览和集群建筑设计、CCTV大楼和鸟巢从中标到落成,无不在互联网上成为持续引爆点。但与这种轰动的大事件和互联网上的激烈交锋并行的,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海外,以及一些并非西方当下热点的建筑思潮被中国建筑学者有选择地引入中国作为抵抗汹涌商业大潮的工具。《三个虚构的留学生》[4]与前者有关,而本文的案例4《“建构”的许诺与虚设》则直接关联着后者。
文章作者Nomad时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海外建筑院校的背景使其熟稔各海外名校的特点以及申请的注意事项,而这也是《三个虚构的留学生》的主题。
文章实际是对论坛成员Cici提问的回答。在三个虚构的留学生中,Cici、Human都是当时ABBS的活跃论坛成员,但他们当时的身份都是计划出国留学的国内建筑院校在读本科生。第三位则是完全虚构的,代表了当时国内建筑教育的一些普遍倾向。文章中假设这几位同学根据他们自己的特点选择申请相应高校,由不同教授写推荐信,推荐信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竞争力也有所区别。而几位留学生在毕业后,在职业上也走了不同的道路。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形象地说清了申请海外留学的注意事项。
这篇文章的独特在于其介于公共发表和个体交流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BBS这种网络交流形式的特点:不涉及隐私的个体化讨论可以在BBS上进行,其他人也可以参与。参与得多了,个体交流就会转化为公共发表。此文存在三个交流层次:第一层在Nomad和Cici之间,因为文章的起源便是对Cici提问的回答;第二层在熟悉ABBS的论坛成员间,他们对Nomad、Cici和Human的言论乃至性格不无印象,甚至多数与他们有些日常交流,这使文章的虚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趣味性;第三层的读者与文章作者及涉及到的几位都不相识,这样,阅读此文与阅读期刊上的普通文章感受类似,但并不影响对文章的核心意旨——申请建筑学海外名校注意事项——的了解。
这三个交流层次在互联网讨论中广泛存在,是理解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差异的一把钥匙,也为分析不同互联网平台对讨论和交流方式的影响打开了一扇门。
案例3:零散讨论与汇总传播——《告别ABBS,from杂谈、丛然》(2001)
杂谈与丛然两位网友在2001年初进入ABBS,参与了一些建筑讨论。3月26日,两人发帖宣布告别ABBS,并将之前的零散讨论整理成7篇随笔:《写给沉默寡言的结构工程师和浮躁的建筑师》《健康的建筑批评》《行文的演绎与嘬文的技巧》《关于集合住宅》《库公拾遗》《信息与知识》和《解构主义及其影子》,发表在题名《告别ABBS,from杂谈、丛然》的大主题下,引起较多关注[5]。
从零散讨论到汇总传播是这组文章形成与流传过程的最大特点。零散讨论中部分是两人发起的话题,另一些是参与对论坛正在进行的话题的讨论。而前者中,既有阐述自己观点的,也有介绍国际相关动态的。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在ABBS上活跃的成员们的常态。在同一个时间段参与的讨论、发表的观点,无论是原创、回应还是引介,都与当时论坛上的关注热点有所关联,并和作者在此时间段内关注的焦点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前者使其在汇总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多信息引爆点,后者使这些不同主题的文章集合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性。
虽然在零散讨论时,两人的一些观点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汇总后形成的全景视野和开放结构是零散讨论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组文章发表时,很多视角对于国内建筑界还是空白,但现在已成为常识。但重新阅读这组文章,其主题的核心指向对今天的建筑界仍不无意义。
互联网时代经常被称为信息片段化时代,但互联网讨论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生产平台,一些虽然片段化,但却犀利、睿智的只言片语经常在讨论中涌现。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将之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整体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推动业界和学界的讨论,至今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的案例8是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下整合片段化信息的相似尝试。
案例4:网络作为学术互动的一个环节——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2002)
2001年,时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的朱涛与同为留学生的钟文凯、刘宏伟等创立“华筑网”。伴随网站开通,朱涛以一篇批判某建筑通史书籍的文章,迅速在当时的ABBS和Far2000两个讨论平台形成热点,推动了对建筑学领域学术规范的讨论。《“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以下简称《“建构”的许诺与虚设》)是朱涛在2002年写的一篇文章,也是华筑网的又一篇爆款文章[③][6]。
此文的写作背景是:2001年,新成立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办《A+D》杂志,在前两期连载王群的文章《解读弗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重点介绍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的“建构”(tectonics)概念,并试图通过这个概念的引入思考建筑形式的逻辑问题,抵抗当时商业大潮中的建筑图像化潮流[7],这也与更早张永和提倡的“建造”(construction)形成呼应[8];随后,《时代建筑》发表莫天伟与卢永毅的对话《由“Tectonic在同济”引起的——关于建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甚至建筑和建筑学本体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建构概念的传播[9]。在这种情况下,朱涛此文实际是在为“建构热”泼冷水。此文在对“建构”概念作了批判性反思之后,以实例论证“建构”文化的本体论和表现论是分离的,“每一次欲将‘建构学’通过理性还原以达到一种客观实在的努力,都反过来揭示出‘建构学’还是一种话语、一种知识状况”[6]。
文章很快在ABBS和Far2000两个平台引发激烈讨论,并经修改后发表于2002年第5期的《时代建筑》上。当年,作为被朱涛批评的建筑师之一,刘家琨在《此时此地》一书中对朱涛的批评做了委婉而明显的回应[10]。第二年,彭怒在《在“建构”之外——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引发的批评》一文中对此作了综述[11]。
学界以此文为契机,对“建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最早将此概念引入中国建筑界的王群(王骏阳)与朱涛在随后的交流以及与弗兰普顿的面对面探讨中,逐渐形成共识;在当年笔者的个人网站“南萧亭记”讨论区里,也有Nomad、koo、dynamic等网友对此概念正本清源,从19世纪德国学者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开始,探讨此概念在一个多世纪时段内的含义变迁[④];2007年,王骏阳翻译的弗兰普顿著作《建构文化研究》出版,在中文世界更完整清晰地展示了弗兰普顿对此概念的态度[12];2011年,《时代建筑》举办了以“Tectonics”为主题的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多个层面探讨了此概念的历史流变与现实意义[⑤][13]。
在这个案例里,此文在华筑网的网络发表,以及在ABBS和Far2000的网络传播,是“建构”概念在中国建筑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此文作为更广泛的学术互动的一个环节,其最大意义或许在避免了把“建构”变成一个简单而标签化的热词或价值判断标准,将之回归为一个深入思考建筑问题的独特且重要的角度。
案例5:在思想碰撞中生产内容——ABBS对甘肃毛寺无止桥的讨论(2006)
前面的例子,无论是在网络环境下生产内容并传播,还是内容的生产与网络环境无关,只在网络环境中传播,都是有确定作者按照预定思路生产的。这种情况下,讨论更多起到传播和推广的作用。但互联网的建筑讨论直接在思想碰撞中生产内容也是常见的情况,这种情况因为在内容成型前各方均无完整预期,所以最终的讨论内容直接体现了互联网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对甘肃毛寺无止桥的讨论是其中一个重要案例。2006年,笔者无意中查阅到英国《建筑评论》杂志主办的2004年AR建筑新秀奖(AR Emerging Architecture 2004 Awards)授予这个由香港中文大学吴恩融教授领衔设计的项目,其将建筑设计的追求和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而且最后的成果也有一定特点。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在ABBS上讨论的好素材。在用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中英文搜索后,得到了虽有限但可以初步了解此项目的材料,于是,笔者用“南萧亭”的网名将此案例材料发到ABBS上[14]。
作为当时ABBS“纯粹建筑论坛”的版主之一,这是笔者经常进行的日常操作之一。一般情况下,提供的案例越详细,引发讨论的可能性越大。很多这种案例下面只有寥寥几条评论,还有一些有少数有价值的讨论,但持续性不强。无止桥的案例最初发布的材料并不翔实,但引发讨论的深度远远超出当初的预料。
在此话题中,桥梁结构和形态、乡土、民间营造传统、慈善方式等得到讨论。一开始,讨论集中于桥面的之字形是否会让村民感到不便。当网友“一只会游泳的猪”(后期他使用“张3”的ID继续参与此讨论)开始用草图尝试其他可能性的时候,讨论深度开始初现。而支持者和质疑者的争论使这种探讨越来越深化,且质疑者设计了不同的可替代方案回应支持者认为“之字形必要”的观点。
在讨论开展了20天后,甘肃毛寺无止桥工程的参与者,吴恩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穆钧(网名“papaya”)加入了进来,并带来了工程的详细材料,使讨论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在讨论中,各方谁都没有说服谁,但每一方都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且在不同思路的碰撞中获得了各自思考的切入点。2008年,无止桥成为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获奖项目之一,与此项目在ABBS上引发的激烈讨论不无关系。
案例6:面向Web 2.0的写作——城市笔记人《“我爱咸带鱼”》(2009)
如前所述,2008年后,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进入web 2.0时代。
豆瓣网最初是提供图书、影视、音乐的目录资源并开放用户评论的数据库。而书评、影评等内容非常适合用户找到与其有同样爱好者,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豆瓣的特点是,即使多么小众的爱好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同道。在此基础上,豆瓣逐渐扩展了类博客功能的“日记”、类BBS功能的“小组”和类Twitter功能的“广播”,成为一个兼具web 1.0和web2.0特点的社区。
2008年以前,很多建筑专业的讨论者已有豆瓣网账号,但一直缺乏有影响力的讨论激发建筑讨论的活力。而2008年城市笔记人加盟豆瓣则给了一个激活豆瓣网建筑讨论圈的契机。
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内较早的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同时曾留学海外获得城市规划与人类学交叉学科博士,城市笔记人既对国际最新动态有充分的敏感性,又不一味崇洋。他推崇“回到经典、回到田野”,强调对历史经典的细读和对实地调研真切体验的敏感。
《“我爱咸带鱼”》一文完成于2009年,从一个有趣的笑话引入,进而谈到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建筑,然后转向对“物”这个概念的深入思辨[15]。
前面的笑话足够通俗也足够吸引人。由于作为心理游戏的“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大多数人眼里与动物对人的用处关系不大,因此,“我爱咸带鱼”这个明显基于实用的回答才会令人觉得好笑。
接着,笔锋一转,文章提到了卒姆托的建筑“不讨好你,也不傲慢地拒绝你”,并借用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评《蒙娜丽莎》中风景的语言,认为其“真正体现了自然本身的漠然”,打击着“人类自我中心的感觉”,这种审美与中国宋画中“满纸的崇山峻岭、枯树、嶙峋”颇有相通之处。
后面开始对西方的“物质”一词与中国古代“物”的含义进行批判性解析,展示了文章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对“咸带鱼”式的有用性的过分执着会阻碍对“物”自身灵性的认识。
其实,这个观点更接近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提到的,有用性对材料本身形成了遮蔽,而艺术作品“建立的是一个世界”,“将材料呈现出来,让它出现在作品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16]。这个话题不仅仅属于建筑学,但对理解建筑作品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深入浅出,但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者仍然会对其似懂非懂。然而,只要对这个问题有了兴趣,就可能激发相应的思考和阅读,并有机会让读者对此问题的认识上一个台阶。
城市笔记人在豆瓣网上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其对这个平台上活跃成员知识和兴趣的了解,可以说是典型的“面向Web 2.0的写作”。除了发表文章外,城市笔记人对于网友的留言也大都有深入而细致的回答。所以,他在豆瓣的影响不仅仅基于文章的传播,也基于就相关问题在线上线下的深入讨论。
案例7:小平台的思想碰撞——豆瓣小组对鲍希曼的讨论(2009)
豆瓣网的“小组”类似于BBS功能,但基于豆瓣用户间web 2.0的组织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豆瓣广播传播,小组由用户自主建立并维护,实际上与传统的BBS讨论区已有很大区别。
在豆瓣小组上对20世纪初德国汉学家、当时西方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鲍希曼(Ernst Boerschmann)的讨论[17]起于笔者所得网上某版本的缺陷,虽是很偶然原因,但豆瓣成员ARTO建立的“建筑乌托邦”小组显然有很多成员对此感兴趣,所以话题逐渐从闲聊转入阅读和研究体会交流。
整个讨论的核心参与者一直很少,包括小组组长ARTO、话题发起者南萧亭(笔者)、城市笔记人和醒了,一共4位。另外还有几位成员偶尔参与两句。讨论涉及到对海外汉学的认识、鲍希曼的学术背景,以及为什么梁思成等建筑学者对其研究较少正面肯定等。有时话题会有些偏离,但思想的碰撞一直存在。同时,讨论过程也伴随着资料逐渐丰富的过程。2009年底,德国的鲍希曼研究专家库格尔(I. E. Koegel)来同济大学讲座,小组讨论的参与者大都去现场听了讲座,并与库格尔有所交流后,讨论重新热烈起来。后面的讨论还涉及到受鲍希曼影响的华裔建筑学者李承宽,以及胡戈·贺林(Hugo Haring)和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从李承宽那里接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
总体而言,豆瓣小组的小平台讨论,和前述案例5的大平台讨论有明显区别,主要在于讨论虽然开放,但长期参与讨论者相对固定,信息更新不像大平台那样频繁,因此对讨论者的观点,其他参与者可以在充分思考后回复,而非立即回应。这些特点,使小平台讨论有助于观点的深化。
案例8:信息碎片的并置——建筑师罗小姐《一个女建筑师今年遇到的110件事》(2013—2014)
新浪微博于2009年上线,由于微博信息流动快速的特点,使其成为包括建筑界在内各种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2016年11月之前,微博的每条信息都有140个汉字字符的限制,这个限制带来微博信息的即时性和快速性,但对传达信息的深度和全面性不利。笔者在新浪微博参与讨论已近10年,深感在微博发布的信息虽然当时可能很轰动,但轰动过后留下的痕迹很少,微博的信息遗忘速度不亚于其传播速度。如何将微博上有亮点的碎片言论整理为相对稳定的文字,变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建筑师罗小姐本名罗松,在新浪微博活跃的同时,她也是移动网络时代重要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的早期重要建筑类写作者。作为一位一线建筑师,她平时少不了制图、与甲方打交道、各专业协调、施工现场服务等建筑师耳熟能详的工作内容。而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她的工作与她日常生活的各种琐事和日常思考又显得密不可分。2014年初,她把自己2013年发的110条微博按时间顺序并置,题为《一个女建筑师今年遇到的110件事》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建筑师罗小姐》发表[18],并授权ikuku建筑网等有影响的建筑网站转载。
不妨列举文中几条:
4.几年前我曾构思过一部小说,大致内容是一个资深建筑师与一个初级时尚女编辑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梗概已在脑海中形成,男女主人公都有原型,在我心中,他们应该在一起至少有点儿什么。可故事就是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至今也不认识。
……
36. 为了缓解周一综合症,做了蜂蜜面膜,泡了黄浦江式的澡,眼看自己肉体和灵魂几近死猪时,想到了下周三有个项目要汇报,现在连总图还没有呢,下周末要出个12万m2住宅的文本,下周喜达屋的酒店修改不容拖延,下周那个天马行空的概念方案小男生要Hold不住了……死猪们纷纷复活争先恐后跳出了黄浦江。
……
可以说,这些条目在新浪微博上是贴近建筑师生活、有趣且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容。而将这些信息整理后按照时间顺序并置,一些作为多条零散微博很难被发现的线索就此呈现了出来。比如:当年建筑设计市场行情的晴雨表、当时的热议话题(前引的第36条呼应2013年春季黄浦江水域漂浮死猪的新闻事件)、在时间流逝中自己和周边各种人的逐渐改变等。这些在2013年读起来可能感触还没那么深,在经过几年之后,便可以看出这篇以微博信息为基础整理成的文章的时代印记。相信更长时间以后,甚至可能具有与历史文献类似的价值。
4 结论
以上1997—2014年互联网建筑讨论8个案例记录了相关时段中国建筑学和建筑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侧面,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对其进行的上述解析,由点及面地勾勒了移动网络兴起之前中国互联网建筑讨论的概貌。
上述8个案例中,有4种互联网建筑讨论的基本方式。
第一种以案例1、4为代表,基本特征是在非互联网环境下生产的内容经由互联网传播。案例1原为课程作业,案例4虽首发于互联网,但更接近学术论文的格式,且很快被传统媒体转载。在这里,互联网主要起到一个传播载体的作用。虽然传播过程中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作者及其他当事人的回应,并使讨论的焦点内容有所转变,但互联网对所传播文本内容的改变有限。
第二种以案例2、6为代表,基本特征是,内容的生产与当时互联网建筑讨论的生态及具体讨论的题目关系密切。如案例2是直接回应论坛成员的提问,并以论坛活跃成员作为虚构的载体;案例6与2009年卒姆托获普利兹克奖并引起互联网热议密切相关,且文字契合互联网受众的语境。这种情况下,往往文章有一些当时当地语境下的即时性内容。但其中优秀的文字,在即时性内容已经失效以后,仍然不影响读者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价值和深意。
第三种是对互联网即时讨论整理后,进行二次发表。最典型的是案例3和案例8。互联网建筑讨论大量内容是即时性的,时过境迁后如不加整理,即使有价值也难免使其随时效而流失。案例3中的杂谈和丛然,案例8中的建筑师罗小姐,都是通过将这些即时性信息整理后二次发表,使其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互联网讨论中只言片语的即时性特点,而具有在更长时间段里传播的可能性。
而案例5、7属于第四种情况,也就是话题的开始相对平淡,随着讨论的进行,通过思想碰撞生产出有价值的内容。其中案例5是在更加开放的公共性平台上,讨论的成功得益于各方观点交流碰撞的激烈;案例7则属于开放的小平台,讨论有成效与平台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沉淀时间有关。
从早期阶段、成型阶段到web 2.0阶段,互联网用户数量从62万发展到6.32亿,增加了1000倍,建筑领域的用户数量虽无确切统计,但在这个时段的飞速增长确是不言而喻的。互联网建筑讨论对于建筑学界和业界的影响也由可以忽略不计逐渐发展到不可或缺。但互联网建筑讨论的几种基本方式,却都出现于发展初期。只是随着平台的细分和讨论规模的变化,而使讨论呈现出所属时段的特点。
伴随着互联网建筑讨论的发展,也有一些早期并不突出的新问题在后期逐渐凸显。比如,参与者规模足够大,如果缺乏细分容易导致讨论共识基础缺失,使讨论流于口水,失去其专业或学术意义;随着学界和业界各机构主体对互联网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建筑讨论呈现出越来越媒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而其反面效果,如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和易忘性进行超出底线的炒作,或者发动水军战混淆视听等,都需要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加以克服。
参考文献:
[1] 冯路. 请点赞——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危机[J]. 时代建筑, 2014(6): 49-51.
[2] ABBS, 编. ABBS 2002-2003——建筑论坛精粹[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 付昕.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1-4)[EB/OL]. (1998-05-07)[2019-02-27].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ArchUrban/125;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ArchUrban/126;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ArchUrban/127;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ArchUrban/128;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ArchUrban/129.
[4] NOMAD. 三个虚构的留学生(回复Cici的帖子)[EB/OL]. (2000-10-02)[2019-02-27].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5&id=38056&tpg=1&ppg=1&sty=1&age=0#38056.
[5] 杂谈, 丛然. 告别ABBS,from 杂谈、丛然[EB/OL]. (2001-03-26)[2019-02-27].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153537&tpg=1&ppg=1&sty=1&age=0#153537.
[6] 朱涛. “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J]. 时代建筑, 2002(5): 30-33.
[7] 王群. 解读弗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J]. A+D, 2001(1): 69-80; 2001(2): 69-77.
[8] 张永和, 张路峰. 向工业建筑学习[J]. 世界建筑, 2000(7): 22-23.
[9] 莫天伟, 卢永毅. 由“Tectonic在同济”引起的——关于建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甚至建筑和建筑学本体的讨论[J]. 时代建筑, 2001(S1): 74-79.
[10] 刘家琨. 此时此地[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10-112.
[11] 彭怒. 在“建构”之外——关于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引发的批评[J]. 时代建筑, 2003(5): 48-55.
[12] 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13] 彭怒, 王飞, 王骏阳. 建构理论与当代中国[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14] 南萧亭, 一只会游泳的猪, papaya, 等. 无止桥——为何未见国内的介绍和讨论?[EB/OL]. (2006-06-08)[2019-02-27].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1&id=336503004.
[15] 城市笔记人. “我爱咸带鱼”[EB/OL]. (2009-04-13)[2019-02-27]. https://www.douban.com/note/31084898/.
[16]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年)[C]// 海德格尔. 林中路. 孙周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1-82.
[17] 南萧亭, 醒了, ARTO, 等. 关于Ernst Boerschmann [EB/OL]. (2009-09-14)[2019-02-2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002115/.
[18] 建筑师罗小姐. 一个女建筑师今年遇到的110件事[EB/OL]. (2014-04-04)[2019-02-27].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4OTE2Mw==&mid=200107381&idx=2&sn=b0bd2d41abbfc6304e4e1cfbf88526e1&chksm=28cad0911fbd59870e468de163f81270b3923c95b4066fad513130b1f3f79facba0bf9e2ce99.
[①] 对于“水木清华BBS”建筑讨论区的历史以及后文对《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一文的写作和发布背景,主要来自当时讨论区的管理者和活跃人物侯正华的回忆,部分内容得到付昕的证实。后文不再赘述。
[②] 冯路的观点见参考文献[1],张海翱的观点根据其提供的一份演示文稿。
[③] 由于华筑网停止运作已久,朱涛的原文目前在互联网上不再存在。此处论述主要参照发表于《时代建筑》的同名文章和笔者的记忆。
[④] “南萧亭记”个人网站于2010年4月停止运作,在此之前多年,网站的讨论区就由于ICP备案要求BBS需前置审批而不再开放。上述内容概述系根据笔者硬盘中的网站备份材料整理。
[⑤] 会议讨论内容后来被整理为《建构理论与当代中国》一书于2012年出版,即参考文献[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