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的善与恶—《恶人传》影评
善恶本一体,皆出自尔心!
《恶人传》是李元泰导演,马东锡、金成圭、金武烈主演的犯罪动作电影,于2019年5月15日在韩国上映,成为同阶段上映电影中的黑马,其中警匪合作、以暴制暴都成为热议的话题。影片是以金成圭饰演的变态杀手由于从小受到虐待,导致心理极度扭曲,心态极端,疯狂杀人为主轴线,将(马东锡饰)黑社会老大张东秀与对邪恶不屑却被压抑的重案组刑警张东秀(金武烈饰)组合成了特别的抓捕搭档,从而引发的关于“恶人”的一系列的问题,警察的欲望和底线与黑社会的道义和怜悯交织在一起。

被释放的恶,被吝啬的爱
心狠手辣的变态杀人狂,借用影片中的对话,杀人狂就是“更坏的一个坏人”,这个“更坏的坏人”,从小生活在虐待中,缺失人性的基本感知,从影片中透露出的蛛丝马迹稍显苍白,他的随性的杀人没有预见性,影片中唯一有映射的一幕,是在变态杀人狂在杀一个他认为不合格的父亲的时候,宝宝地生日触动了他的内心的想法,孩子的父亲的疑问“为什么宝宝的生日那么重要”不耐烦的话语,更是刺激了姜敬浩,将残忍的手伸向了被害人。
一直以来,原生家庭对于成人的认知的影响都是热门话题,孩童时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源于父母给予的爱的温暖,不被珍视的孩子,长大永远缺乏安全感,不被爱也觉得是正常,长大更容易成为渣,渣别人,或者渣自己,不被关心爱护,在孩童时期被虐待,不能自我保护,也没有渠道疏解,成人后体内的极恶因子被激发、释放出来,将愤怒、狂暴加倍的发泄在别人的身上,从别人的痛苦中产生快感。影片将原生家庭的恶放大到成年,但是对于少年时期的恶,以及形成阴暗心理的点,交代的过于粗糙,具有话题感,但有遗憾。

警匪说常态与变换
影片中出现警匪合作是惯例,通常以警匪利益共享而捆绑在一起为主线或前导向,《恶人传》中,警匪合作是为抓捕连环杀人犯,他们之间即相互合作又相互提防,警方是正义的代表,那怕面对杀人无底线的罪犯,他坚持走以法为根本,用法律制裁,但是他也有欲望,他希望通过抓捕连环杀人犯而获利晋升,在影片前部分中有一种边沿游走的疑惑,后期拔正坚持有底线。黑社会开赌场、打人肉沙包,坏么?
在更坏的面前,黑社会已经不那么坏了,这个黑社会到底是为了挽回自己受损的颜面,还是······,影片模糊处理,将黑社会对弱小的怜悯之心,对属下的有情有义放大,在此时善恶的边界感并不重。杀人是剥夺他人的生命,是对法律的漠视,黑社会在面对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狂时,究竟谁是恶人,谁是好人?对下雨天等公交的被害的女学生而言,给他伞的人是好人,对她吼叫太过于相信陌生人的警察,她觉得警察更像“黑社会”,人们总是不善于发现被善掩盖下的恶,人们总是善于发现恶掩盖下的善。
当施暴者以受害者的身份重新出发的时候,某些因素在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发生转移,而这些因素导致了情感立场的转变,法律与道义被争议。

不死刑是生机还是制裁
电影的结局兼顾法律与道义,让观影者觉得结局是显而易见的,终究还是有遗憾,感觉更像是在照顾观影者的口味:张东秀饰演的黑社会老大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了以暴制暴的最终结局。极讽刺社会现实存在这样的无奈,连环杀人狂在人们的认知里是必死无疑的,但律法没有判死刑,使得杀人狂获得了“生机”,以暴制暴,是凌驾法律之上的制裁还是黑色道义上的报复,结果不得而知。
为什么以暴制暴会让观影者感觉到舒适?这实在是一个深沉的话题,为什么某些场合法律不能给人们提供保护,让人们感觉到信任,在某种认知下,可能是另类的“生机”,是对被害人的,也是对受害人的,如果直接量刑死刑,是否会有更多的反社会人格的人直接杀死受害者,会有更多的人遇害,不死刑是对施暴者的“生机”,我更愿意相信,不死刑是对受害者给予的生的希望的微光。

善是大善,恶亦是有微光,善的掩盖下也可能有肮脏,恶也有透过缝隙的微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恶皆在人心。
个人浅见,欢迎大家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