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元户到出租车司机,酸甜苦辣尝遍,那是他针线上走过的流年


蜀绣丨蜀绣又名“川绣”,四川省成都市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蜀绣题材多为花鸟鱼虫等,其中鲤鱼、熊猫等动物是蜀绣最为常见的题材。


匚小小少年 舞针弄线
邬学强的母亲是成都蜀绣厂的一名绣娘,经常会把厂里的活计带到家里做。坐在绣绷前穿针走线,是母亲给邬学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70年代末,邬学强顶替母亲进了成都蜀绣厂,成了一名绣工。那一年,他16岁。当时其实有不少工种可以选择,但他还是觉得绣工的活计最为亲切,最让他喜欢。

邬学强进工厂的时候,刚好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大批的外宾来厂里参观,对着美轮美奂的蜀绣惊叹不已。那时候厂里效益好,“收入是整个成都工厂最高的。”那时候,邬学强的月收入能达到1000元。在80年代初,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巨款。

十七八岁的邬学强,“经常到月底就看不见我人了,挣到钱就出去玩去了。”邬学强的师父,是当时蜀绣唯一的国家级大师。他翘班溜出去玩的时候,师父就经常在工厂周边寻找,找回来就是一顿骂。但如今回想起来,在做人做事上,他觉得师父是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匚从绣花针到方向盘
和许许多多曾经热闹红火的国企一样,到了90年代,蜀绣厂开始逐渐走向没落。邬学强和他的同事们曾经为了身为蜀绣厂的一份子而无比自豪,而时过境迁,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1993年,邬学强选择了停薪留职,离开了蜀绣厂。他依然舍不得那架绣绷,但没办法,因为已经到了“在工厂里就没法生存的那种状态”。

离开蜀绣厂的邬学强,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从一个国家单位的技术工,到一个扫街趴活的“的哥”。心理落差不是一点两点。16岁就进厂学刺绣,并没有怎么经历过人生风雨的邬学强,在30出头的年纪,开始硬着头皮去迎接风吹雨打。

歌里总是唱得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而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体会那份现实的辛酸。关于开出租的那些年,邬学强“受了不少气,吃了不少亏。”最让他头疼的是,“收了一些假币。”

那些年里,他也不时地想起过去的日子。他和许多乘客说过他原先是做什么的,很多人都很吃惊,只有那一次,让他记忆犹新。他到今天都还记得对方当时的极度诧异:“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他也很感激当时的对方语重心长的鼓励:“你一定要回去,把你的绣花针拿起来。”

匚走过风雨,绣一片彩虹
邬学强已记不清是在05年还是06年,蜀绣厂改制,他拿了几万块钱。从那时候开始,蜀绣厂的荣辱兴衰,和他在此奋斗了十几年的青春,彻底一去不返了。

在那一年,他带着儿子走了趟西藏。此行他也是想梳理下心中杂乱的思绪,有一种回归的想法始终在心里翻腾。在布达拉宫,像是受到了某种感召,回到成都后他毅然重新拿起了绣花针。

如今的邬学强,拥有了3个蜀绣传承基地,前后招收了100多名徒弟,场面很是红火。虽然说回归后一路走来还算是挺顺,但经历了蜀绣辉煌和没落的他,说话还是谨慎:“现在整个蜀绣在慢慢开始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室发展好。”而对于蜀绣,邬学强还有更多的想法,关于经营、关于传承、关于更多衍生品的开发……

夏日里蜀中大地的雨急急地下,窗外的沱江激流奔腾,像是邬学强心中那幅未竟的蜀绣,在急切的等着他行针步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