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中学篇)
论 语 选 读
导言:初中开始,文言文无论从难度还是占比,跟小学语文已经不是一个量级。是被动的死记硬背,还是尝试接触继而发生兴趣以致更主动地去学,我想差别应该是比较大的。而要学好文言文,脱离古代文史与思想的背景而只学习教材篇目,恐怕也是浮泛没有根底的。所以,我还是推荐《论语》作为基础的课外文言阅读之一,使初中生能更顺畅地进入文言的语境。为此,在《论语选读(小学篇)》的基础上,增选了一些适合初高中学生阅读的篇章,共计100章,以原文加译文的形式编为《论语选读(中学篇)》,让大家对《论语》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无须亦步亦趋,但要明白我们本国的文化思想其来有自。
【学而第一】共4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后又定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气恼,这不就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不会有多少仁德的。”
3、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共7章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小有所成,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说话,便可分辨是忠言还是巧言;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够赡养父母。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君子不器。”
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受骗;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疲惫而无所得。”
7、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获取知识变得智慧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八佾第三】共3章
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都能被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强忍悲痛而和颜悦色,宁可大放悲声。”
3、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子,臣子怎样服事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用臣子应该合乎礼仪,臣子服事君主应该尽心竭力。”
【里仁第四】共9章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chǔ)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ū)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子说:“发财升官,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穷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仓促匆忙间,他与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时,他也与仁德同在。”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当天晚上死去也可以。”
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盲目适从,也不盲目否定,只是按照义去做。”
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孔子说:“君子惦记着道德,小人惦记着土地;君子想的是法度,小人想的是恩惠。”
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真本事。”
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8、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公冶长第五】共4章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hé)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劳烦别人。”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让他们怀念我。”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雍也第六】共7章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偏僻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难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井里有位仁人呢’,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走开,却不能使他沉沦;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fú)。”
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述而第七】共10章
1、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如果能做到这些),那我孔丘又算得了什么呢?”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子在齐闻《韶》(sháo),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吃肉都不香,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达到了这种境界。”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聪明智慧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7、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鬼神。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照他的缺点来改正。”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孔子用四项内容教授学生:历代文献,社会实践,对人忠心,讲求诚信。
9、子钓而不纲,弋(yì)不射宿。
译:孔子钓鱼时,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时,从不射归巢的鸟。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虑不安。”
【泰伯第八】共3章
1、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yú)?君子人也。”
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宽宏大量而又果决能断,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不太平就隐居不出。政治清明,贫穷低贱,是耻辱;政治黑暗,富足高贵,也是耻辱。”
【子罕第九】共9章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孔子要杜绝四种弊病:不要主观猜疑,不要绝对肯定,不要拘泥固执,不要唯我独尊。
2、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3、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摧。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假如老师又卓然有所建树,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又不知从何处走了。”
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针柏叶是最后凋落的。”
9、子曰:“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乡党第十】共2章
1、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先进第十一】共1章
1、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g)焉。”
“点,尔何如?”
鼓瑟(sè)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赶忙回答:“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司仪,那谁又能做大司仪呢?”
【颜渊第十二】共10章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5、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ǎn)。”
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坏人来靠拢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然向同一方向倒伏。”
9、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10、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子路第十三】共5章
1、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将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孔子说:“君子自负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自负。”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5、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孔子说:“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这等于抛弃他们。”
【宪问第十四】共4章
1、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孔子说:“士人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2、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译: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行为都敢冒险犯难;政治黑暗,行为敢于冒险,言语要谦逊谨慎。”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4、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第二天清早进城,)管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家来。”管城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卫灵公第十五】共14章
1、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ùn)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难受极了,没人能站得起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困顿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困顿,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困顿就无所不为了。”
2、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7、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人的德行,小小的不忍心,足以败坏大谋略。”
10、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1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伟大光荣。”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13、子曰:“有教无类。”
译: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14、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季氏第十六】共1章
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孔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昏乱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太平,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纷纷了。”
【阳货第十七】共3章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孔子说:“不讲原则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3、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等于抛弃了道德。”
【子张第十九】共4章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复习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坚守自己的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眼前的问题,仁就在其中了。”
3、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