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也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这种男孩能不能嫁?
结婚也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这种男孩能不能嫁?

///
一次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孟非说:“将来等我女儿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她:
将来结婚找对象,不要管他赚多少钱,帅不帅,有没有房子车子......
如果他告诉你,关于结婚这件事,他要回家问问爸妈的意见。
这种男人,你直接可以拒绝了。”
一个连结婚,这个关系自己一辈子的事情,都要经过父母同意的人,还能指望他在别的事情上独立吗?
///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对夫妻:
夫妻两都是已经退休的人了,丈夫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母亲。
老太太生病需要住院,丈夫回家给母亲拿点替换的衣物。因为正值中午,妻子忙着给他们准备饭菜,带去医院给老太太吃。
丈夫一时间不知道该拿什么衣服给自己的母亲带去,不停地询问妻子。
妻子已经忙得晕头转向,不知道顾哪边好,而丈夫站在客厅,等着妻子准备好一切。
妻子恨不得一个人能分出八只手来,而丈夫只知道眼巴巴地看着,等着。
我一直有一句话想对全天下有儿子的母亲说:如果你指望将来儿子娶妻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就不要从小什么事情都不舍得他做。
你这么做,是在祸害将来的媳妇。
所以,我一直以“想老公怎么对我”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儿子。
作为母亲,我是他妈,怎么爱他怎么宠他,那都是我心甘情愿,但是将来跟他生活一辈子的人不是我。
他们的家庭是他们两个人的,经济、孩子、家务都得两个人共同承担。
我凭什么希望别人家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嫁给自己儿子后就成了他的“老妈子”呢?
一个人在走入婚姻之前,首先该独立。
而我觉得人格独立对于婚姻的美满与否尤其重要。
///
人格独立比经济独立更加重要
这个社会,即使是“残疾人士”都能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对于我们手脚健全的人来讲,只要肯做,没有“饿死”这一说。
但是人格的养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甚至从我们很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开始了。
“妈宝男”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儿子在成家之后,那么多的妈妈还主动提出要和儿子一起住?
有多少“妈宝男”,生理上已经和母亲断了脐带,但是心理上的“脐带”却断不了。
我每次喊老公做点什么家务或者照顾孩子一下,他一喊婆婆,我就不高兴。
明明是两个人的家庭责任,你却把自己应该承担的一部分推给自己的妈。
那么,我就会想,我是跟你过日子,还是跟你妈过?
我要的是两个人共同承担这个家庭里的每一部分。
但是,男人似乎永远长不大。
///

人格独立的人对于婚姻里出现的难题,更能妥善地处理
看《我家两口子》,感觉若风和小戚这一对夫妻,每期都在争吵。
小戚每天都要问若风:
你还爱我吗?
你爱我吗?
你会不会跟我离婚?
......
说真的,没几个男人能受得了每天这么轰炸似的问。
这对小夫妻,到现在还没离婚,已经是奇迹了。
若风想在房产证上加上小戚的名字,明明是一件喜事,小戚也能扯到若风在乎不在乎自己的问题上来,最后争论得不欢而散。
每次争吵,小戚先“作”,“作”完了后悔,再回过头去哄老公。
虽然说,好的婚姻,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对方。但这种无底洞似的安全感缺失,是在冒着有一天对方会失去耐心的风险。
如果你自己的性格不能独立,没有长大的一天,对方天天跟你说一百次“我爱你”,也救不了你在婚礼里走钢丝的危险。
///
婚姻里的错误,对于人格独立的人伤害更小
说起这个,我不得不说的一个人---马伊琍。
五年前,听到文章出轨时,不知道为什么一点不意外。
但是,马伊琍的态度却让我很佩服。
我喜欢她泰然的态度。
可不是得这样吗?
事实上,她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说的话:“我能宠着你,我也能甩了你。相爱不易,且行且珍惜。”
爱你时,我能不顾外界的不看好,坚决与你走下去;
不爱时,也能体面地放手,并把自己活精彩了。
两个人有两个人的浪漫,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彩。
我见过一对夫妻,四十多岁时重组家庭,老公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有一天我带着妹妹去体检,碰巧看到夫妻两个也带着孩子检查。
当时,我很诧异。(我不知道他们还有这么小的孩子)
这把年纪了,各自都有孩子,何苦呢?
另一个也认识他们的朋友说:“这种重建的家庭,不稳定的因素太多,拿一个孩子可以把两个人绑在一起。”
是这样吗?
他们曾经年轻时,意气奋发,哪个不是有家庭有孩子呢?绑住了吗?
能让两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绝不是孩子。
曾经的破碎,哪是一个孩子就能弥补和填空的呢?

人格独立的夫妻,幸福会传递
台湾育儿作家汪培珽有一次问她老公:“如果我们的女儿将来有很好的工作,但结婚生子后,她想回家带孩子,你赞成吗?”
她老公说赞成。
“如果她老公给家用给得不爽快,比如不像你这样,那她可不可以不工作?”
“不可以!”
“那怎么办?”
“当初结婚的时候就应该看好啊。”
“那要是就没有看好呢?”
“离婚。”
过了一会儿,她老公又补充:“刚结婚的时候,先不要生孩子,等到确定了能够白首偕老再生孩子。”
听出来了吗?人格独立的父母,不仅不会干涉孩子走的每一步,反而会替他们思考等更远。
这样的父母,考虑孩子的问题时,一定是眼光放得远远的,高瞻远瞩。
古人讲的“门当户对”,我认为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它不是单纯的婚姻双方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上的差不多,而是精神层面的对等。
一段健康的婚恋关系,一定是相互成就。
心理作家陈素娟说,婚姻中的两个人是相互独立而彼此依存,他们会给对方的人生增色,而不是填补彼此的心里空白。
在我看来,婚姻里的人格独立应该包括这些:
经济独立是基础
《我的前半生》罗子君的遭遇就活生生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脱离了经济独立的人格独立,不过是烟花,绚丽之后只剩黑暗的夜空。
我们不一定要在具体某一个岗位上,但一定要具备挣钱的能力。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奠基石。
爱自己
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生活,能和朋友逛街、欣赏艺术,也能自己一个人吃饭。
无论身在何处,是否有人陪伴,都能把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人,才值得深爱。
对另一半能够适度宽容
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要明白男女是有差别的。
尊重对方,适当地对一些小事宽容。
能够长久的婚姻,必定是经过了不断的磨砺。
就如《幸福婚姻心理学》所说,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喜悦和丰富。
- END -
文字 / 四月
图片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