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目之一,相信所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国人都读过其中的一两个段落,或是吟诵出其中的一两个名句。而且就算没有读过也都听说过,如果没有听说过那也至少知道该书的作者老子。 是的,这样一本书还有他的作者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就像这本书本身的内涵价值并不是所有人能懂,它的阅读体验是可能让人感到生涩的,所以就像很多读书人那样,我们可能对这本书的态度同样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它却不理解,敬而远之。比如我,二十出头的年纪,只能以抄书的方式来强迫自己去吸收,可是最终也只能记下零星的几个句子,比如“道生一,一生二”、“无为之为”,最后还是束之高阁。 不过,先人的智慧除了体现在这些经典书目中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书目可供阅读的适当时机,比如“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而又有耳闻,而立之年再读老子(《道德经》),定通体舒畅也!于是,在刚三十出头的年纪再次打开这本书,虽说通读下来依然不过半小时,然而昔日感受扑面而来的同时,对书中的字字珠玑虽不甚了了,但也有了异样的共鸣,而且下意识地想要去探索和了解。为此我向网络求助,找到了西安交大韩老师的一个讲座后来又发现还有公开课,几个短短的视频,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只为了把那些引起共鸣的东西用自己的口叙述出来,用自己有限的经历去理解去阐释或者去怀疑。 在这些讲述无用之用、善恶美丑、天地交通、虚极静笃等等的章节中,我还是最喜欢说到水的那篇,此处摘录全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像水那样,对万物有利却不争这个荣誉,始终处于人们都厌恶的地方去行善事,而这种特质是与道最接近的。水还有其他八种品格,比如停留在肮脏的地方涤荡万物,内心始终有方向永远向着大海奔腾,面对人永远平等等等。这些品格让我对水这个最普通的自然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或者说其蕴含的道有了更多认识,那些认识我们平常可能也会偶尔想到,但很少去归纳总结,去真正地感受和感恩。比如水的功用,我们一味索取却没有从自然领会其存在的意图,因此也就缺少了敬畏。不得不承认缺少对水的敬畏和感恩也就是无视自然的付出让我们正在饱尝恶果。 水的这些品格颠覆了我曾经的想法,比如在杯子中是圆柱形的,在盘子中却是平面的。高温时为气体低温时为固体等等,意味没有唯一的定型没有坚硬的品格,这也符合年少时对世界的看法,固执地认为这个世界的是非曲直都是唯一的,人也该是唯一的,至始而终用一种态度示人才是正确的。然而随着经历的增多,逐渐认识到外在的始终如一只是表象,更深的内涵在于内外统一的调和,比如水,对万物都没有区别的平等,内心的方向感,这些都是内心的使命感,用书中另外一种观点来说,更达到了无为之为的境界,在规则和方向的驱动下,任事物自然发展,不多为乱为,就是道的本愿。 水的特性,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与善仁,几近于道。这本书中至始至终在阐述的万物之间运行的规律同样如此。或许全书所论的内容过于通透和全面,能领会者不过一二,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对于我们来说,能得一二品格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