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养成攻略:偷文的三种境界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把“偷”诗划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套用到“偷”其他文章也是成立的。
“偷”文心法第一重:偷语,“偷语最为钝贼”,直白点讲即“你这个笨贼也太蠢了吧”,把别人的著作署上自己的名字,据为己有,既愚蠢又可恨。
代表人物:宋之问。没错,就是写“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那家伙。话说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出了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一看这创意这构思这叠词用的,打死自己也写不出来啊,问外甥要冠名权不成后,宋之问就把自己的外甥杀死了。《唐语林》记载,宋之问为了将外甥刘希夷的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不惜“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你看,宋之问这个舅舅当的,不仅偷外甥的诗句,还把外甥的性命也偷了去,好在历史总算把署名权还给了刘希夷。哎,文采太好也会被杀,刘希夷算是历史第一人了吧?
“偷”文心法第二重:偷意,“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意思是说“你偷的痕迹好像不甚了然,可是终究还是情不可原谅啊”,如果在偷意的句子上加个引号,或者后面加个注释,或者不百般抵赖说这就是自己原创的,貌似还可以考虑原谅一下,毕竟“偷意”这件事情在写文上是非常多的。
代表人物:王勃。对,就初唐四杰之首,《滕王阁序》的作者,就是那个著名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仿照的是南梁庾信《马射赋》中的句子,“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只不过南朝人庾信生活在偏安一隅的江南,也没有足够的胸怀写出宏阔广大的境界,句子相似度很高,知名度却是王勃的胜出很多,就像同样一首《传奇》,原唱虽然是李建,把这首歌唱出名的却是王菲。
苏轼。“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化用的是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的句子,“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苏轼在改造上加了字,改变了断句,如果东坡先生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标个原创,微信公众平台是很难识别出来的,而稍微有点唐诗储备的就知道是化用的钱起的,毕竟这句诗太出名了。
偷文的第三重心法:偷势,“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这种了无痕迹的借鉴是极难的,难度不亚于原创,作者需要对原作融会贯通后另有创新,让人几乎看不出痕迹。对第三重心法,释皎然似乎并无指责的意思,毕竟能“偷”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天才级别的了。
代表人物:李白。没想到吧,“才”大气粗的李白也会“偷”,不过他“偷”的时候心怀诚意,“偷”出了新意,“偷”出了高度和千古佳话。
李白路过黄鹤楼,见到了崔颢的题诗,觉得这诗简直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尽了啊,想了想算了,还是不题了吧。于是当时的人嘲笑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李白没有因为自己才气大而硬上,颇为难得。后来,李白旅行到了南京,登上了凤凰台,看着眼前风景,当年崔颢那首《登黄鹤楼》意境喷薄而出,于是他写出了可以和《登黄鹤楼》分庭抗礼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同写物是人非。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同写时光变换。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同写眼前之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写心中之愁。“偷”到这份上也算是浑然天成,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