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故事或片段
查看话题 >初次当妈|我的育儿观

有了娃,微信里自然不止有一个育儿相关的群。 妈妈们无所不聊,从刚出生的大便聊到喝奶,从娃的哭闹聊到婆媳关系,纵使跨度大,仍然切换自如。在聊天中,育儿自然是主题。我们都希望娃吃饱睡好,健康成长,希望未来有所作为。 育儿这条路,既热闹又孤独。似乎总有人一路陪伴,关键时刻却发现只能靠自己。
比较无可避免。同期的宝宝睡多长时间的觉,喝多少的奶,在技能方面又解锁了什么,身高体重多少,有没有参加早教……比较得多了,再淡定的人也会焦虑,一焦虑人就失去了方向,变得盲从,每个妈妈总要经历这一阶段,什么时候出坑,就看什么时候醒悟吧。
回到自身,不能说没有焦虑的时刻,但总体还算好。一是自己不算在育儿群里聊得特别多的一类人,因此关注的主观信息相对比较少;二是平时阅读这块起不少作用,在观念这方面算坚定派了。也积极关注各类公众号,通过学习学会辨别,也在学习中慢慢形成自己的观念,不轻易去改变。
一向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父母的教导。即使是错误的,父母应该首先自我反省。秉着这个原则,宁愿中规中矩,也不三天两头改变计划,试想一个大人变对变化,都需要适应,而小孩在不断的变化中,更容易错乱。
所以,大方向不能随意变。这是原则中的原则。
总结一下,自己在育儿这方面的一些原则,既是分享,也是自我检查,顺便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得到更多有经验父母的指正。
(一)以不变应万变。 大概就是静观其变吧。孩子每天在变化,今天还在爬,明天可能就满地走了。育儿书看得再多,仍然填补不了现实的空白,面临实际情况时,只能自我摸索应对。设定太多条条框框只会束缚自己,因此除了原则性问题,其他自己不太会做过多的计划。以后要学哪些兴趣班,什么时候开始上补习,长大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自己看来,都是遥远不确定的,顶多在与先生的闲聊中开开玩笑。自己真正在做的,目前应该是给她买了份保险,然后每个月定投一笔钱,作为教育基金。其他,没了。
(二)极简。 这个主要针对生活方面。尽可能按需购买,不给予她过多非必需品。极简其实也是自己近期才开始觉醒的意识,之前任性买太多,没存下多少钱不说,家里还堆满乱七八糟扔了可惜不扔占地方的东西。 目前主要是玩具不买太多,衣服够穿就好。不希望给她一种什么都不缺,想要就有的感觉,希望她在这个过程中明白:所拥有的不多,但足够,同时学会珍惜。
(三)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我们大部分的焦虑,不过是没有认清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从模子里倒出来,高矮胖瘦各方面都完全一致。 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焦虑后,学着去调整心态,不再去做过多横向比较,而只是作为一个参考,重点放在纵向比较上。睡眠、饮食各方面也根据她的习惯来调整。就睡眠这方面,木兰不是那种天使宝宝,还好也不算大睡渣,根据理论上她全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只能勉强达到及格线,开始我们也努力希望能让她多睡一会,但她总是倔强地维持着差不多固定的时间,我们只好放弃了,注意力更多放在维持作息周期的固定。为了不打乱她的作息,这一年多来我们的作息也都是根据她的来调整,因为上午9点半,下午1点多要睡觉,我们基本不带她外出时间太长,或者即使在外面,时间到了我们仍然尽可能让她在这个点睡着。这也有利有弊吧,木兰基本保持一个相对好的睡眠环境和模式,大人也相对轻松一些,但她去看不同的风景的机会少之又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小区附近转悠,周末休息了会带她去远一些的地方(其实大多是菜市场),很明显木兰对“新”环境表现出的好奇与热情是不同的。所以自己也在反思,应该怎么去平衡,对她会更好。
(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供资源。 给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可是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给予“更多更好”。就自己而言,上有老下有小,一普通工薪家庭,每个月还要还房贷。高端一些的牌子自然不考虑的,什么早教、培训也不考虑的。除了经济上的原因,精力也是一个方面,自己观念也不希望太小的时候给孩子增加过多额外的东西。因为自己目前是工作状态,更多是希望家庭的陪伴与相处,在日常中教会她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礼仪,知识类的目前而言,并不是自己的主要关注方向。 我们没法在机构给予体验,但平时会通过加强学习,找一些资源,融入到生活中,玩中学。先生算是业余中的高手了,基本找的资源还是不错的,理论也一套一套,但是,据观察,男人在带娃这块,理论跟实际太脱离了。
(四)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这一点,是自己从未怀疑过的。大多时候自己也严格要求,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并且会提醒家人多注意。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其实在耳濡目染中,他们不知不觉已经学会了。举木兰为例:刚学会走路时,难免会摔倒,每次摔疼了哭的时候,爸妈总是用老一套“打打”(打地板)来哄她,结果现在她自己学会了,摔倒了或者发脾气时便打地板打沙发。中间自己一直在纠正他们,目前只纠正了父母,还没纠正好木兰。这个事件给自己很大触动,日常中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五)半放养模式。 在这块,妈妈比自己做得更好。木兰刚学会走路时,本来想买围栏的,妈妈坚决不同意,说把地拖干净然后东西收拾好,让她自由活动,事实证明确实比圈起来好很多。其他方面这不能碰那不给摸,公众场所不给玩滑滑梯那些设施,在自己家也是不存在的,我们会更多鼓励她手脚并用,尽量独立完成,脏了回家洗洗换换。还小一些的时候在卫生方面要求相对严格些,越长大我们会越有意识将她放入有菌环境,增强抵抗力,大人在旁边看着,只要不是特离谱我们都不进行干涉。
(六)尽可能一家人不分开。 可能跟自己小时候父母忙于生计,对我们比较缺少关爱有关。在还没有木兰时,自己便笃定尽可能一家人不分开,宁愿经济上艰苦些,也要保证这一点。所以只能让妈妈当“老漂”,跟着过来,有时候想想其实也挺残忍。幸好妈妈适应能力强,现在晚上会到小区门口跟着大爷大妈们一块广场KTV,交际能力也强,不至于太孤单,自己也稍微放心些。
育儿这条路,每个人其实观念不同方法不同,比起共鸣,更多会是争议。每次碰到与自己理念不同的妈妈时,现在会倾向思考,在听的同时看到另一种可能,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想是否适合。 没有所谓的对错,大家的出发点其实都是好的,只是“度”和“适合”于每个人标准不同罢了。 再回到自己,健康快乐成长是对木兰最大的希冀,至少3岁前让她自由发挥吧。上学之后的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还想不到,所以不敢立下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