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急急令
每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那蓝天白云,那无边绿野,那街巷俚语,那青涩初恋……每人都有难忘的童年,那下河攀树,那月夜冒险,那结伙嬉戏,那青梅竹马……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在当今一些孩子们沉溺于网络屏幕打打杀杀的电玩之时,你可曾回想起自己当年玩过的游戏?
挑急急令是一个集儿歌与加速跑于一体的多人游戏,玩者以二十人左右为佳,游戏前自由结合或协商,分为人数及实力大致相等的两队。两队各自手拉手排列成行,面对面站立,距离大约也是二十米左右。游戏开始的阶段是叫阵,如甲队一齐大喊:“祭祭灵,嘎嘎刀,恁的人马即俺挑!”因这叫阵的口号一直未见于任何文献,只是口口相传,所以我就根据发音这么写了,这是山东方言版的挑战书,其中“嘎”是“割”,“ 嘎嘎刀”就是“割割刀”了,可理解为“磨磨刀”。“恁”是“你们”,“即俺挑”也是山东方言,任由俺挑的意思。之所以这样写,是我觉得祭灵、磨刀,很有些哀兵出征的悲壮气息,符合真实战场的氛围。当然,后来我知道了,应该写成“急急令”。这则游戏明显是对古代战争的一种模仿,故而打麦场上往往喊声震天,此起彼伏,仿佛哪队声音大哪队就是胜利者。当然,这喊声也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
等我们这一代玩这游戏时,互相的对喊已经简单化了。一方喊完,另一方会问:“挑谁?”这边说:“×××”,然后挑战方一攻击手就向对方冲去,守方手拉手严阵以待。如把对方队形冲开,则刚才提到的“×××”则算被攻方擒获,随冲阵的人归队。如不能冲开,冲阵者则成为守方的俘虏,不再返回。随后进行下一轮。这种游戏前关于“挑谁”的互相问答,很容易使人想起旧小说中描写的“搦战”的场景:两军对垒,一方打马出阵挑战,应战者大呼曰:“本将刀下不斩无名之辈,快报上名来,好上功劳簿!”故而,今天的孩子们干脆称此游戏为“冲阵”。
当我们询问老人时,方知旧时玩这游戏时的即兴问答很多,如一方问“挑谁”后,另一方还会喊“挑肥的,挑瘦的,就是不挑发臭的”之类,但这些民间的儿童歌谣,大多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挑急急令的游戏流传于山东、河南一带、对白各异。下面是几种较为流行的玩这种游戏时的不同喊法(每方喊一句,轮流):
一、急急令,跑马城;马城开,打发格格送马来;要哪个,要红缨;红缨不在家,要你青格萨;青格萨不会喝酒,要你大青狗;大青狗不会吃食,要你小叫驴;小叫驴不会拉磨,要你干草垛;干草兵刀,我的兵马由你挑!
二、急急令,跑马城;马城开,打发格格送信来;要哪个,要小兰;小兰不在家,要你们亲哥仨;亲哥仨儿不会喝酒,要你们老母狗;老母狗不会吃食儿,要你们小叫驴;小叫驴不会拉磨,要你们干草垛;干草垛,插兵刀,我的兵马让你挑!
这两则游戏时唱的儿歌,实际差别不大。无论是歌中的“红缨”还是“小兰”,都是虚拟的人物,而无论怎样绕来绕去,最后都要落在“刀”字上,接下来以“我的兵马让你挑”或“你的兵马让俺挑”点明主题。
河南版的挑急急令是这样喊的:急急令,砍大刀,恁家的爷们拣(任)俺挑。挑谁?挑王魁。王没有在家,挑你自家(自己)!自家不中,挑你一大忽隆(全部)!
我以前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陕西本地也有此游戏。现在西安任职的网友青云子是富平人,他回忆说小时候玩这个游戏时是这样喊的(双方各一句):“祭祭陵,祭马城。马城开,叫谁(sei)歪(叫谁呢)?叫你×××开门来。”然后被点到名字的就冲城,冲开了,拉对方一个队员回去,冲不开,就被对方留下,成了人家队员。这是陕西版的了。
可以说,挑急急令是个化石级的古老游戏,始自何时无从查考,但肯定流传了数百上千年。随着打麦场的消失,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游戏也逐渐地由动转静,由群体转为个体,从户外的真实演练,移到了屏幕上的角色模拟,我觉得,这不利于儿童们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自小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及勇敢精神。过去一些优秀的老游戏,完全可以继续开发、改造、利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不应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去,而应该得到抢救性地挖掘、发展、传承。因此,谭家村小学恢复老游戏的做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看到孩子们重新演绎我们当年玩过的挑急急令,玩得是那样开心、投入、兴致勃勃,我突然想起,现今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据说是自中国的蹴鞠演变而来,那么,挑急急令则很有些橄榄球运动的味道和雏形,是否也是该项运动的鼻祖呢?那只有等待专家们去考证了。
-
惟以温暖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