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說 | 在线教育是让更多人知道设计让更多人喜欢创新
設計者說 | 设计师发声平台
| 第85位设计师 |

王震亚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大学MOOC(慕课)讲师
开设课程《人人爱设计》
主讲设计史研究和设计思维

倘若在十年前,拉一个大街上的路人,问他“你知道工业设计是什么吗?”
他或许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
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得到改善?
如果你心里的答案也带着一丝不确定,那我们也许该扪心自问——设计的社会基础真的夯实了吗?
- 为什么要学习设计?
- 设计教育和在线教育是如何相辅相成的?
- 作为一个青年设计师该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
一只梨特邀了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慕课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王震亚教授,一起聊聊当今背景下的在线设计教育2.0,谈谈对年轻人的期望。
看完本期的设计者说,上述的疑问必将迎刃而解。

打破设计围墙

中国慕课大学(MOOC)是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在这里,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
王震亚教授在慕课上开设的《人人都爱设计》课程首次上线就吸引5w同期选课。总选课人数超过50w+
因其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与平易近人的形象,大家都戏称他是“网红老师”,“老王”。

在线课程打破了大学的围墙,让每个人可以近距离接触一些不同学校的老师的课程,这一点优势毋庸置疑。
被问及为什么选择MOOC,以及如何看待线上教育时,老王是这么说的:
只有免费的才会更开放。因为免费才会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
而开放性才能让人不受任何的地域条件,个人因素的限制等,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设计,让大家知道,让更多人喜欢。
梨子认为王震亚教授的《人人爱设计》之所以能够达到现在的社会影响力,离不开上述观点的支撑。对于开放性(open)的重视,也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设计,喜欢设计。



《啊!设计》是日本一档面向儿童的设计科普类节目。短短的15分钟内以不同专栏的形式(如设计见学、设计问答、设计观察)向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传递设计思维与理念。
除了工厂的实地拍摄,职业设计师的现身说法,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趣的动画也是吸引孩子们的关键。
反观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线上设计教育方面极具前瞻性。利用传统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孩子们在家里看电视,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设计教育,设计的社会基础早在很多人的孩提时代就已打下。
近几年,一只梨也在摸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线上的形式进行了各种尝试,让设计更为大众所熟知,让想要学习设计的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海内外院校的优质资源。
这其中不乏有面向零基础的线上工作坊,也有面向大众的线上公益讲座,更有面向孩子的线下活动。

为期一天的“Design Open Day”活动更是让设计的受众下沉到孩子中间,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

周楠
三所顶尖大学offer
普瑞特艺术学院
和导师有12小时时差

焦砾琳
四所顶尖大学offer
最终选择皇家艺术学院
导师在台湾

周沫
美国萨凡纳设计学院
7000美院奖学金
和导师仅见过一次面

何适
五个顶尖大学offer
辛辛那提大学全额奖学金
导师在美国
TA们在一只梨“上课”却从未和自己的导师面对面过。
作为国内首推在线设计教育的平台,在一只梨无论学员和导师身处何地,都能轻松沟通。
正是因为线上教育能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才能让设计教育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受惠,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这点上,一只梨与老王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了。

构建教学共同体

曾经有学生跟我说,周围同学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我这上网课,还挺孤独的。我认为网课虽好,但不能失去同学。
在这种模式底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环境以及同学关系,是今后在线教育应该探索的方向。现在有很多一对一的教育,发展成了产业,在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盲目地去做一些产业化的尝试可能会人为地掩盖了它的一些不足。
未来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基于在线的教学共同体。
在访谈中,王震亚教师还提到了教学共同体这一概念。
在老王看来,所谓的“教学共同体”:
不一定是教和学的关系,是共同学习的关系。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去,大家一起来共同提高探讨一些新的问题。
这是他更看重的一种在线的学习方式。

无独有偶,一只梨秉承着“Designer for Designer”的理念,也一直推崇由资深设计师带动年轻设计师成长蜕变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我们的青年导师中不乏曾经在一只梨受到过帮助的学员。他们在成功进入自己心仪院校后学成归来,选择回归一只梨成为一名导师,投桃报李。
在一只梨,学生与导师也不仅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

邱驰
一只梨导师
毕业于RCA
虚构现实设计师

雷思雨
一只梨新晋导师
毕业于RCA
产品设计师
学员雷思雨在导师邱驰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了RCA的offer。在就读过程中遇到项目瓶颈的时候,思雨也曾寻求过邱驰的建议。
可以说,在一只梨收获的并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段亦师亦友的学习伙伴关系。也正是这层与外面教育机构不同的独特之处,让思雨研究生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梨导师。


“同学”一直都在

为何要学设计?

在访谈中,老王也对立志成为设计师的小伙伴们提出了如下的灵魂质问:
什么叫设计?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设计新的东西?原来的东西一成不变地用下去也可以啊。
在一个领域花1W个小时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人工智能可能只要花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比你一万个小时甚至质量还要高那你这一万个小时价值何在?

AI设计师鲁班设计海报的过程
早在2016 年的“双11”期间,阿里的人工智能“鲁班”就设计出了1.7 亿个 banner,效率远超人类设计师。
设计师哪些能力是必须的?手绘吗?建模吗?
或许面对科技的迭代你也有过类似的困惑。
诚然,现阶段这些训练或许有助于提高你的造型能力,对设计的理解;
但长远来看,从整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也许越专的能力越容易被人工智能被取代。
那我们人类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
王震亚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
其实就是如何去融合,去掌握更多的学科的一些基本原则性的东西,
去做跨界整合的设计。

麻省理工的media lab有一个说法,每个学生至少掌握5门以上的学科的知识。这种说法可能略显夸张,对于大多数国内学生而言也不太现实。但王教授认为:兴趣能力和专业,这三者是完全可以打通的。
比如对心理学有兴趣是不是可以把心理学相关的东西引用到设计中去?
都说设计是个筐,自己的兴趣都能丢进去。
喜欢汽车做汽车设计,喜欢手机通讯类产品可以做这方面的设计,通过设计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最后转化为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只梨,我们见过太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丢进“设计”这个筐后,产生了奇妙碰撞与可能性。

互相支持,会心一笑

托尼与老王的合影
拍摄于18年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山东大学
共同举办的设计分享会
说起老王与理发师托尼的缘分,还得追溯到18年。
虽然两人在网上”神交“已久,但真正面对面还是在苏州。
老王在采访中回忆道:
18年4月份我带着学生去苏州考察的时候,当时每年在苏州都会举办一个青年设计师论坛活动,邀请一些优秀设计师来做一些分享。
但是18年很不凑巧活动被取消了,我当时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于是便联络了身边几个朋友,没有论坛没关系,我们邀请一些人自己举办一次分享会。
在这之中我也邀请了Tony,说要不你也来做个分享?
Tony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当晚就赶到了苏州,那是我们第一次线下见面,之前都是网上交流比较多。聊下来发现很多价值观上的一些东西都能相互认可。
对一只梨现在做的一些事也蛮感动的,与其去做一些商业上的扩张,不如现在真正意义上地做好服务做好平台做好嫁接。
让有兴趣有意愿想要获得更好学习机会的学生将来发展得更好。

正是因为在做同样的事情,才会坐在这里一起探讨。
对于一只梨,老王给出了非常真挚的寄语:
我希望将来通过一只梨,真正让中国最顶级的新人有机会去看到更大的世界,若干年后在自己位置上让设计发光发热。这是我很期待看到的一点。
设计的道路很宽广,谁都可以走。
互相支持,会心一笑。
这或许是两位关系的最好解读。

寄语青年设计师

越是优秀的学生越不敢犯错误。年轻人应该要有敢于去尝试的勇气,敢于去承担错误的责任。这是现代年轻人所需要的一种东西。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设计就是要发现新的可能性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去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对个人来说人生也是如此啊
正是因为有了设计
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学设计的你来讲
是不是应该也考虑下
你的生活也有不同的可能性?


当你面临两种选择,不知道怎么去选的时候,对年轻人来说选择一条有更多可能性选择权的路也许更合适一些。
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能让他们更好地去尝试更多新的机会。
考个研究生,进入国企,这是父辈的期许。
但是你们这代人与你们父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你们有权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按照父辈的想法继续重复他们认为的理想生活以及幸福。
在今天,年轻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描绘不一样的未来,将父辈所认知的幸福赋予别样的内涵。
最后感谢王震亚教授的谆谆教导。
梨子在这边也对王教授说一句:
教师节快乐!

丨END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