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书单|2019年9月读书小记
写在前面:
九月,病休了很久的我,终于上班了!工作的事情比较琐碎,几乎没有时间摸鱼读书了,早晚读书时间更为宝贵。本月读的有点杂,完成了既定目标,对自己相对满意。(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低到没有底线!哈哈哈)
九月读书如下,后附详细图表和推荐。 1. 《尽头》(本月大部头)★★★★★
4.5星。这本厚书已经搁置很久了,在午夜梦回时,偶尔会想起唐诺这个倔强有趣的老头,但他的书却没那么好读,读唐诺讲求缘分,更讲究时间,这本48万字660多页的厚书,竟然在一周内读完了,每个日出之前,每个日落以后,风雨无阻,惊叹他把大散文写成了小说,偶尔也嫌弃他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唐诺体”一贯到底,如果没有多年读书经历,没有读过大量书籍的人,第一次读这本囊括了200多本经典书籍的《尽头》,那么真的是会永无尽头。
或许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最近我特别需要有人和我说话,哪怕他不懂我,但我懂他就够了,他如数家珍一样尽情玩乐他的学识文论,也毫无忌讳地在我面前成了晒妻狂魔,更不吝啬大肆喜欢马尔克斯昆德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也毫不掩饰内心对某些作家的讨厌,他语言精准,字字珠玑,读懂他的确需要经年累月,但依然不影响我喜欢他的长难句,反复咀嚼,如一款喜欢的茶,先苦后甜,生津回甘,回味无穷。
一个能把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昆德拉甚至乔伊斯这些全世界最难读懂的五个作家解读的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又不时把自己的妻子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哈哈哈我不得不说,唐诺在我心里已经是普鲁斯特一样的创作者。相信会再重读,第一遍就Get这些。
2. 《愤怒的葡萄》(本月大部头)★★★★★
这本书读完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最后的结局简直不能再坏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也许这就是好的作品的特色之一吧。小说以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阐述了破产农民的凄惨景象。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遭受资本家、银行家和实业家的盘剥压榨,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然而却无力反抗——因此除了愤怒,他们一无所有。
书名中的“葡萄”是《圣经》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愤怒的葡萄”就指代愤怒的底层人民。偌大一个国家,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家园。贫穷的人以为,只要手脚勤快,就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明天。现实是,你再努力,都摆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命运。书里的故事跟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活下去,总有人在流血流泪,卑微却奋力地挣扎着。
书中乔德的母亲是女性的楷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在关键时刻拿主意,撑起一个家。更值得赞美的是,在困顿而又绝望的生活中,他们依然毫不吝啬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路上的人,共度难关,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3. 《人鼠之间》★★★★★
这本书中两个流浪农业工人莱尼和乔治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朋友。莱尼力大无比,但智力不全,饮食起居全靠乔治的帮助。他们梦想将来能有自己的小农场,“有一间房子”, “养几只小动物”。斯坦贝克说这“不是精神失常,而是代表所有的人的模糊而强烈的愿望”,但这样低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农场主的儿子多次侮辱莱尼,他的妻子又去勾引他,莱尼无意中掐死了农场主的儿媳。乔治含着眼泪亲手打死莱尼,不让他惨死在压迫者的枪下。
《人鼠之间》突出下层人民的梦想和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又把他们的不幸放在阶级对立的背景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效果。本书人物的思想极其单纯善良,情绪和愿望都是单一的,对自然景色怀有深深的眷恋,这一切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构成斯坦贝克早期创作的艺术风格。
4.《龙头凤尾》 ★★★★
读马大叔的作品不多,但却因为《圆桌派》而喜欢上他,幽默风趣不痞,儒雅干净好玩儿。这是他53岁写的首部长篇小说,总体来说,觉得是一部挺好看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香港“洪兴社”龙头陆南才的故事。刚开始以为是《美国往事》,后来却发现是一部《断背山》。文中对性的描写大胆露骨,尺度惊人,从情色看人性的挣扎、选择、背叛、伤害……从《龙头凤尾》中看不到今日香港的脉络,可它却实实在在是今日香港的底色。 《龙头凤尾》主要写了四个部分,应了题目四个字。陆南才早年打拼的生涯;成为香港“孙兴社”龙头的历程;日军侵占香港前后几方势力的角斗;一份日军中尉的供词收尾,带出“陆南才”这个几乎要被历史遗忘的名字。 在这部充满酒色江湖,搞基乱伦的小说中,人性中的温情与坚持溃不成军,渺小到犹如一声叹息。 5. 《蒋勋说宋词》★★★★
读蒋勋的书,是一种美的享受。他把唐诗宋词这些久远的文化结合他的经历体验、结合他的美学以通俗却不庸俗的形式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美学诗词的文化大门,遨游其中,畅快无比,受益匪浅。
蒋勋他既可以欣赏高雅的艺术,也理解生活中最底层人的心声。他把人放进了心里,怜悯与关怀众生,所以才能写出动人心灵的文字。 蒋勋说宋词,从词的韵律,词的审美境界和思想境界,在美学上表达出来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6.《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
3.5星。许多普通人眼中的李鸿章是“开明的封建士大夫”,虽然大力兴办洋务,创造了中国史上五百多个“第一”,但他一味维护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史实,更是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对于他的看法。 在对李鸿章的一生的描述结束之际,不得不对他一生孜孜不倦于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表示敬仰,这贯穿了这位总督大人的官场生涯。然而,作为一个中立的旁观者,这份敬仰中不免有些遗憾。虽然他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无数代同胞的狭隘、顽固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地球上其他国家时以天朝自居的心态。 以他的经历,他认识到西方国家已经在科学、机械以及其他和战争相关的领域超过了他的同胞,但根据他自大而狭隘的见识,他认为只要拥有洋人发明的这些装置,中国也毫无疑问能够跻身于强国之中。他无视或故意无视一个事实,即需要有灵巧、有力、有勇气、有经验的人来操纵最精良的机器以及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否则一切都毫无意义。 他在漫长的人生历史篇章中努力求索国家的光明与出路,然而他却没能追溯到孕育文明所需的坚实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他认识到西方器物的价值,并相信,如能将它嫁接到中国这根枯枝上也能结出像原来那样的硕果。然而,精明如李鸿章也没能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旧瓶没法装新酒。如果中国想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则无疑需要经历同样的、充满艰辛的历程。 本书的作者道格拉斯站在中立立场上,提出了较为客观和严肃的评价:“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7.《疾病的隐喻》★★★★
这本书由两篇文章组成,《作为隐喻的疾病》和《艾滋病及其隐喻》。如果不是作者身患癌症多年,经受无尽折磨,很难写出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和伤害。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说: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正如书中所言: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 书中还提及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以及恶性的肿瘤病,如癌症,如何被一步一步隐喻化,在这里,疾病并不仅仅关乎患者个人的身体。疾病的背后,是艺术表现,是道德评判,是社会议题,是政治修辞。在这里,特定的疾病名称,是被抽离出疾病本身的。这些疾病在不同语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又被加诸于患者,使患者不止在身体上受到疾病的折磨,甚至在精神上也受到外界的压力。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一般人不会深究的问题,那就是本来纯粹是身体的疾病,却被当作隐喻,被人们从中阐发出种种的道德、政治和文化意义。隐喻的目的不在于揭示真相,而是掩盖真相。 不管愿意与否,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或大或小的病痛。“疾病远离这些意义、这些隐喻,似乎尤其能给人带来解放,甚至带来抚慰。”如果说病患是对健康的罪与罚,那么思考则是上天对患者的赏赐。然而疾病常有,而桑塔格已不在。 8.《你是你吃出来的:吃对少生病,病了这样吃》★★★★
本书不仅是夏萌老师十年磨一剑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健康管理服务落地方案十年探索的结晶。本书从人为什么会生病、不生病的奥秘(七大营养素的平衡)、中国人最应该参照的饮食标准以及中国人吃饭的误区等几个方面,以现代健康管理理论与营养方法为指导,结合临床治疗方案,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奉献出一道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而且易于消化吸收的知识营养大餐,可谓是健康科普和临床营养结合的心血力作。 按照夏萌老师所述,认真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愿天下人都健康起来,轻松活到100岁! .9.《世界小史》★★★★
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写给儿童和恋人的世界史”,可以说这句推荐语真是十分贴切。作者贡布里希的艺术史很好读,这本世界小史更好读,文风朴实而又让人倍感亲切,就像一位老爷爷给小孩子讲故事。相对于注重阐释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宗教等宏观的历史而言,这本小书更关注不同时代中人的生活,从人的角度来讲世界史。 这本书历史的距离被弱化,各种人为的历史划分也被去除,感觉历史就像在昨天一样,与现在有着密切的联系。贡布里希还能将复杂的历史用一种条理而又简易的语言写出来,把历史的知识融为一体。 文中有一部分是对犹太人的历史的讲述,作者并不避讳自己有犹太人血统,也没有因此而多一句阐释,平静、温和、理智不失优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人类为了希望、美好、和平所做的努力,以及对人性、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推荐家长和孩子共读。 10.《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本人类的心灵指南,书中诸如“生活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等观点,给人一反常识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五点:1.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2.学会课题分离,解决一切人际关系烦恼3.建立共同体感觉,才能获得幸福4.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害怕被讨厌5.认真的人生,都活在当下。 这本书的特色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的对话形式进行内容呈现,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在阿德勒的思想体系下,探讨人如何接纳自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话题。常读常新,接下来会读一读这本书的姐妹篇《幸福的勇气》。 11.《张岪与木心》★★★★
朋友发来的电子版,第一眼看到“张岪”这个名字,脑子里想半天没印象,原来张岪就是陈丹青,陈丹青就是张岪啊!!陈丹青真幸福,可以遇到恩师木心,可以有这样一个名字“张岪 ”。
这是一本陈丹青在木心去世后,每年临近忌日写的忆文合集,《守护与送别》读来真是悲痛欲绝,太难受了!其他几篇有的在别的地方读过。“珍贵的关系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喜欢木心的朋友推荐读一读。 12.《高效管理》★★★★
3.5星。这本管理书值得一读,可以借鉴一些管理经验和技巧,书中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以及一整套技能,你可以进行验证并自己确定它们是否有效。这是一种领导和管理团队的方法,适用于任何的行业,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团队。这是一本讨论关怀的书,关怀你所负责的那些人的心灵、精神以及经济未来。 书中提出了三种核心管理法则:“1.有权威的领导都会关心自己的员工2.问责而不指责3.多点尤达,少点超人”,以及15个真实的管理案例进行解读分析,有效突破管理的瓶颈,实现高效管理。 现实中,许多企业和管理者却忽视了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管理的核心,作者提出,想要真正实现高效管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核心,多和员工打交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效管理才会实现。 有点儿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谦逊,有的地方晦涩难懂,但不影响这本书的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借鉴。 13.《让“死”活下去》★★★★
这是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写的悼亡之作,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走在路上,过去抄的一句诗忽然冒出来:“把自己的忧伤抱紧,不受人安慰是英勇的。”不禁哑然苦笑,那会儿真是年轻,需要诗来激励,痛苦甚至也是模仿。我现在一点也不想英勇,只是懂了,没有谁,没有任何什么能真正安慰你。最终别人都要回家,你自己也要回家。读这本书,止不住的被无数次代入,泪奔呀!! 14.《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过去,为了寻找,杨百顺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现在,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走向延津。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孤独与寂寞,有些话不敢说,是因为有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有些话不能说,是因为有礼仪道德约束着;有些话不想说,有了欲望,就有了行动的理由与动力。正如文中:“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1.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2.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3.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 4.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
15.《采购2025》★★★★
采购是以各种方法优选获取外部资源,满足企业经营与战略需要的行为。 以各种方法优选获取,是指除了购买这一种采购方式外,还包括借用、租赁、外包、置换、赞助、战略联盟、投资等多种方式,强调获得使用权及价值,并不一定要发生所有权转移;外部资源,强调采购既是市场资源的发现者,也是整合者、管理者;满足企业经营与战略需要,表明采购既要保证供应,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对接企业战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不拥抱数字化时代,采购就会被淘汰。因为,采购负责链接内外部供应网络,是数据流交互的枢纽,管理着端到端的价值链。数字化时代不能缺少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不能缺少数字化采购。
本书以2025数字化时代的采购管理作为研究对象。2025目标的实现,必须具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必须具有匹配的、落地的采购供应战略。 企业转型升级,采购如何创新?降本手段用尽,采购如何降本?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供需如何精准对接,组织如何高效协同?这些值得我们去深究。
附表:9月读书清单(294~329)

附表:2019年8月读书小记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如果您喜欢,1.2.3.4.5月书单请打开二季度任意一月读书小记附表查阅,此处不再罗列。) 病了这么久,现在都不愿意照镜子,丑出了新高度,读书是最好的美容,“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惟读书可以变换气质,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我会继续努力的,多读一些好书,养心、养生、养颜!
九月,再见!
十月,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