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Van Gogh--From Pain to Colour 梵高--从痛苦到色彩
文章刊登于《天府文化》杂志2019年11月刊
当最开始在伦敦地铁站台看到巨幅宣传海报,著名的伦敦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即将举办名为“梵高与不列颠”(Van Gogh and Britain)的特展,我立刻兴奋地记下开展日期,列入行程。不久后看到新闻,美术馆2月甫一开放网络售票,数月内的票瞬间售罄。果然但逢特展,便能直观地感受到伦敦,这座日常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得惊人的国际大都市,对于艺术的狂热与痴迷。

文森特·梵高,似乎已然成为了近代绘画史上一枚举重若轻的符号。作为对梵高了解有限普通人,我于行前专门阅读了长达近四万字的梵高词条。阅毕,仿佛已能看到一个粗犷模糊的梵高轮廓。虽然特展名为梵高与不列颠,但其实他仅在英国待了3年,且彼时尚未成为画家,一心想要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但在英国,梵高爱上了狄更斯和艾略特,他带上黑色高礼帽,每日步行往返供职的艺术品交易公司,他在泰晤士河里游船,还时常流连于国家美术馆学习特纳和康斯塔伯的画作。可以说,19世纪末期的伦敦,以其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文化的双重蓬勃发展,滋养着尚未羽化成蝶的年轻的梵高。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也成为了他短短人生里最美好的时光。当我带着这份轮廓走入特展,依然受到巨大震颤。其画作浓烈饱满的笔触、肆意挥洒的色彩,远胜于曾看过的照片或印刷品。

我静默着,站在仿若圆周运动的夜色星空画作前,天上斑斑星光与河边灯光交相辉映,闭上双眼,眼前出现一模一样的夜空,令人着迷;而风吹麦浪的夏日麦田,远处的金黄像是泛起了涟漪的波光,似要将你吸入画中,甚至扬手能感受穿过指尖的风带动了裙角。如果说风景和静物画作展现的是对美的追求,人像作则让我直面梵高柔软的内心。说着“我想画芸芸众生中的芸芸众生”(I want to make figures from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梵高,多聚焦于时日社会里的底层普通人:沉默的喝咖啡的老人、撑着雨伞若有所思的老人、生活困苦的靠着火炉阅读的暮年退伍老兵、洗衣房的怀抱着婴儿哺乳的被人唾弃的妓女……这是一个有着丰沛情感的梵高,心思敏感、笔触细腻,对自然之美有敬畏而至纯的热爱,对生活有深深的思考。他对人物人性的观察细致入微,也或许是早期传教的经历和信仰让他更深入关注下层人民。在一幅幅人像画作中,这些最普通的大众,生活或平凡或困顿,却都有一种别样的宁静,有一种囿于自身环境限制却也奋力活着的倔强感。感觉梵高对人心和生活的想法超前于当时的时代,或许正因此他更容易感受到痛苦,而这样的敏感细腻可能也为日后的精神疾病埋下了伏笔。他的眼穿透这些人,绘画出他们的倔强,后世的我们透过他的画作,得以一窥画家的内心和思考,同时也看到一部分鲜活的19世纪末普通人的世界。这应该就是优秀的艺术品能够穿越时光的价值。



在梵高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最后两年时光,反而创造了大量令人叹奇的画作,包括众多自画像。自画像里的他,眉头永远微蹙,从未曾展开,眼神清冷而压抑,没有一丝微笑;而少有的几幅他在作画的自画像里,紧紧扣住调色板的手和忧郁的眼神,令观者揪心。他早已感受到不听使唤的大脑所带来的苦楚,或许只有不停歇的绘画才能带来片刻宁静。但即便已经住在法国的圣雷米精神病院,他的作品依然充满了欢愉。在他笔下,病房窗外望出去的树木在夏日蓝天里如火焰般跃动,而精神病院本身则变成了如景点般美丽的金色宫殿。想必在此时,绘画之于梵高,已经是最单纯的信仰和精神源泉了。另外一幅依然是在病房里创作的监狱囚犯画作中,一位有着极短金发的男子,面目模糊,眼光直视观者,跟随前方囚犯绕圈放风。而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梵高自己。此画极为压抑,让我似乎感同身受画者被困于精神混乱和穷苦生活双重夹击的高塔之下的窒息感。但即使这样,梵高依然在高墙内不起眼之处,悄悄绘上了两只几不可见的白鸽。白鸽似在奋力朝上飞翔,想要飞出高塔。当我的目光从这位面目模糊的男子移开,向上看到白鸽,瞬间觉得窒息感减少了一半,生活中的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由此更为感动:画家在极度憋屈爆炸的压力下,依然不忘给自己、给人们些许希望的念想……



梵高的内心柔软、脆弱,却也充满柔情。在巴黎孤独的时期,偶遇苏格兰来的老朋友,通宵达旦地畅聊艺术,被他称为最快乐的时刻;老朋友在街边为梵高买了一袋苹果,梵高震惊于这最普通的苹果的“美貌“,立刻冲回家绘做两幅不同版本的美貌苹果。这是拥有何等赤子之心和对自然和生命充满崇敬的人才会做出的举动啊。弟弟提奥一生都在经济、精神上竭力支持梵高, 梵高也将弟弟视为最重要的人。当弟弟的儿子出生时,已在精神病院的梵高狂喜得无法形容,仅能用画笔表达对弟弟一家的支持和恭贺。他认为开花的树代表着希望和觉醒,所以他以湖蓝色做底,在蜿蜒盘踞的大树枝丫上绘上繁茂盛开的白色杏花。这就是著名的《杏花》。当我在伦敦特展后1个月,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见到杏花的真迹,想象着备受折磨的梵高对小侄儿无尽的爱,真是禁不住湿了眼眶。小侄儿也继承了梵高的名字,Vincent,在多年后创建了梵高博物馆,纪念和回报未曾谋面的伯父。


梵高在世时生活困顿,也仅仅卖出过一副画作(传言这幅画作也是弟弟提奥托人购买)。活着的他,金钱或许尚在其次,最苦应是无人赏识,但他从未放弃,在对艺术、对美的追求的路上踽踽前行。但在他去世后仅仅1年,便声名鹊起。到现今他的真迹已经能被拍卖到高达三千五百万美元,可谓讽刺。也可惜身后的这所有一切,艺术家早已看不到了。著名BBC英剧《Doctor Who》也曾专拍一集(第5季第10集)表现此景:他通过神秘博士的蓝色英国电话亭时光机器来到了2010年的巴黎。在奥赛博物馆里,他震惊地看到了自己的众多画作前众多的参观者。神秘博士请来的策展人如此评价梵高:”他是历史上最优秀和最受人喜爱的画家,他对色彩的掌控是无以伦比的。他将自己遭受的折磨,转换成绘画我们这个世界的美丽与欢愉。这是前无古人的,恐怕也后无来者。他不仅是世上最伟大的画家,也更是一位伟大的人。“策展人镜头外的梵高被深深感动和震颤,双眼暴红,潸然泪下,屏幕外的我也跟着泪流不止。这或许是对梵高一生最至高的褒奖。在百年后的现代依然能够通过作品打动无数人,想必梵高真的也会欣慰地笑开。
巧妙的是,这位策展人的扮演者比尔奈伊(Bill Nighy)本身真的是一位梵高迷。他在伦敦特展开幕当日参观并接受采访,眼眶泛红地述说着与电视剧里相似的话语。而这些话语,也是我,从一个对梵高不了解的陌生人到仰慕者的观感。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呀~~

-
Merc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4 15:53:33
-
闹啥子嘛闹闹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5 21:43:06
-
Ja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3 04:42:51
-
Yuchien 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1 08:45:10
-
Weijie Digita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23: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