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是如何被英国人看上的?|深港笔记
今天刷朋友圈突然看到“看理想”APP推出了一档马家辉先生讲香港历史的粤语音频节目——《香港嘢史》,点开文案一看,哇!维多利亚城、皇后大道、张保仔、1841、孙中山、狮子山、省港旗兵、廉政公署……是心动的感觉,于是立马下载“看理想”并购买。
我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香港的喜爱,而且知道与我相同的人不在少数。当朋友问我为什么选择落脚深圳这个城市时,我会说因为靠近香港啊。甚至有一次在深圳参加一个陌生人聚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我还加了一句,因为香港有自由。现场气氛突然有点尴尬,事后我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坦诚,这种话哪有第一次见面就说的。在深圳,应该谈赚钱、创业、梦想、工资、买房、孩子上学等等,谈什么自由。自由是什么,我们没自由吗?
我对香港的喜爱始自小时候对香港的好感,而好感的来源便是香港电影和粤语流行歌曲。如今,一看到“港片”二字,好多演员、导演、片名就会浮现在脑海,不过之前看的几乎都是国语版,记住了形象,后来有了互联网,找出粤语版重看,啊,原来星爷的声音是这样的!才好像真正尝到了那种味道。少年时代看的电影和听过的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启蒙了我,什么是江湖、什么是道义、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美。至今,我的趣味审美都还跳不出这块,看过的电影可以一遍遍再刷,听过的歌渐渐耳熟能唱。坐高铁去另一个城市听张学友的演唱会,顶着烈日去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给家驹上柱香,看着一把年纪的阿Sam还在台上蹦蹦跳跳,这些都成了我记忆难以忘怀的场景。经典是跨越时间和年龄的。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在这么多年里成了我闲暇时的精神寄托。感谢香港。



.......
当然,好感离喜爱还有一段距离,而填补这段距离的便是了解。我渴望了解香港,理解香港。相信有人会跟我抱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香港能爆发出如此之大的能量,在金融、法治、文艺、教育等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世界排名经常名列前茅,比如香港的人均寿命全球第一,点解?
这个问题很复杂,企图以一篇什么“来龙去脉”之类的文章肯定回答不了。好在香港真正在世界版图拥有存在感的历史并不长(但这也仅仅是相对而言),从1841年1月25日英军在水坑口街登陆开始算,至今(2019年)才178年。在这不到200年的历史里,不仅有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可查,而且香港未经历大规模的长时间的运动破坏,其大多历史建筑、街道名字得以保存延续下来,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香港的历史,理解香港的变化。例如漫步在旧城中环,古与今的碰撞,中与西的融合,犹如穿越百年时空。


香港历史不长,地方不大,却光芒耀眼,如此迷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深港笔记”这个公号写一系列文章,最终能对上述那个问题基本有个答案。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了解香港,但最近几个月的事件却让我发现,由于语言和墙的存在,许多像我一样身居大陆的人,对香港其实陌生得可怕,或者满脑子偏见。香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丝路和蒙古人之后,它曾是中国与世界连接最重要的纽带。它是大陆的窗口,以前是经济,之后是法治或政治。不了解过去的香港,怎么理解今日之香港?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功利目的,加深对香港的了解,都很有必要。因此,我会通过看书、看纪录片、与人交流、实地走访观察等途径来加深自己对香港的了解,不定期输出一些心得体会,形成文章,在此跟各位交流,供大家参考。
好了,铺陈这么多,该进入正题了。首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我们现今所说的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和两百六十多个大小岛屿所组成,面积约为1100平方公里(深圳面积约为1997平方公里),本文接下来提到的“香港”特指当年的香港岛,即港岛。九龙和新界以及其它岛屿是之后才陆续被割让。

时针拨回到18世纪,彼时的香港,同九龙、新界及今天的深圳市同属清政府新安县辖地,治所在今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头古城。香港岛上虽有村庄,但整体比较荒凉,村民以渔业活动为主,远不及当时的深圳热闹繁华。谁又能想到,多年之后,两地之间上演“大逃港”,上百万人冒着生命危险从深圳经深圳河、深圳湾、梧桐山、大鹏湾逃到香港去呢?


香港命运的改变与两件事有关:其一,英国取代西班牙处于远洋中国的领导地位并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其二,清政府禁烟。当时西方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的中心是广州,西方商船来往广州和澳门的航道,一般取道担杆岛和万山群岛以北,进入大屿山以南,再北上珠江。换言之,香港岛并未出现在主要航道上,它当时没有受到重视,没有什么存在感。对西方商船来说,香港岛的南岸,即今天的大潭、赤柱和香港仔一带只是提供饮用水、物资补给和避风的地方,虽然这是西方船队最早接触港岛的地方(而不是后期的维多利亚港),但他们完全没考虑把它当作贸易港或中转港的想法。
为了改变中国对英国形成的贸易顺差,英国发现鸦片的利润颇为可观,于是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随着英国来往中国的商船增加,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鸦片贸易出现大幅增长, 中国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逆差,为了遏制白银外流以及鸦片带来的祸害,清政府决定实行禁烟政策。尝到甜头的英国商人岂会善罢甘休?鸦片运输遂由合法转向走私,为逃避监管,走私鸦片的船不断地更改路线和港口,原来的中、印、欧航道的中转站随之改变。
1825年,香港岛已出现在航运路线图上,19世纪30年代,维多利亚港由于港阔水深和三不管的优势开始作为中转站之一,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原本停泊在广州和澳门一带的船只几乎全部转移到了维多利亚港。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的身份命运因鸦片而变,但《南京条约》里面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鸦片贸易,在香港正式割让给英国后,英商利用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进一步扩大鸦片走私活动。


英国对香港是志在必得,《南京条约》签订的十九个月前,即1841年1月25日,英国海军就在今天中环的水坑口街登陆,并在第二天于西面的小山丘举行了升旗礼,宣布正式占领香港。水坑口街过去叫泼些臣街(Possession Street 的音译),取意“占领”。当然,正式条约签订前,这是明显的非法占领。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的三年零八个月之外,香港自此一直被英国管治,直到1997年7月1日零时为止。
历史不是剧本,很多事情并没有事先设想好。香港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一步步提升的,特别是一些远在伦敦的英国官员,他们对香港当时在商业和军事上的价值远不如驻香港和华南的官员看得那么清楚。因此,香港开始并没有被英国政府视作殖民地,直至1843年6月26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殖民地,派璞鼎查担任首届香港总督,港英政府成立,由此翻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