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啃完了《百年孤独》这本文学巨著。说实话,我认为这本书只读一遍是根本无法了解到其精髓,得细细品读翻来覆去个两三遍,咬文嚼字琢磨透彻每个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篇小说。作者描写了了一个孤独的家族的百年历史,塑造出了一个虚拟和现实交替的浓缩宇宙。魔幻主义以现实为基础,但并不妨碍加西亚使用各种夸张至极的手法来呈现这本书:吉卜赛人的飞毯,不眠症,黄蝴蝶,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死后在树下飘荡的鬼魂,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升天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加西亚把一个世界浓缩成了一个马孔多,将漫长的创造到毁灭缩小为了一百年。
整本书使用了回环式的视角,穿插着倒叙,顺叙,作者的观察视点建立在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有时是过去,有时是现在,有时是未来—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传统小说阅读者很多都会跟不上作者的视角变更,从而对这本书失去兴趣。同时,重复的名字和繁复到没有特殊介绍的角色使得这本书更加艰深晦涩。这一家族的人不断的重复使用着名字: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乌尔苏拉,阿玛兰妲,奥雷里亚诺,蕾梅黛丝。角色的命名方式也给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是强壮、重视肉欲、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是瘦削、执着于追求真理、坚韧、理性的。再者,复杂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阅读障碍。每个角色之间都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亲人,夫妻,乱伦,情人,无一是纯粹的爱情—除了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女儿)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梅梅的私生子)。讽刺的是,这段姨母与侄子的爱情结晶,“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是个带着猪尾巴的孩子。
整个故事以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参加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以乌尔苏拉作为整个家族历史的见证者。她是家族的支柱,是女性形象的代表,是人类始母的象征,其他女性成员更是她的的“延续”和“补充”:阿玛兰坦的高傲、丽贝卡的野性、雷梅黛丝(俏姑娘)的美丽、丽贝卡·雷梅黛丝(梅梅)的热情,以及雷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而男性成员,也都可视为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精神继承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先以无尽的智慧在恶劣的环境中建设了马孔多,是社会的顶梁柱。他随后被吉卜赛人的种种科学技术所吸引,埋头如痴如醉的投入到科学实验中,虽然发现了一些科学真理(圆形地形说),但也同时陷入了对金钱利益等崇拜,暴力,与欲望中。他的子孙们也沿着这条欲望发展出了不同的幻欲:放纵生理欲望、崇尚暴力战争、强烈的求知欲、仰望权利的统治欲、实业建设的创造欲、强烈的反抗性、寻求精神解脱的依赖性等。这些特性覆盖了人类男性的各种特性,在作者的手下表现得更为集中、夸张突出。家族里的男性都只有两种归宿:死于非命,或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死于非命,对应的是暴力,是死于整个男性欲望在现实中的交合。逃过死于非命这一劫的,都陷入了“孤独”。他们对某种特定事物的狂热钻研是一种退化。这时,男性已由建造世界征服世界的负有责任感的成熟男性退化到一种依赖母性维持自然生命的婴儿状态。最后长着猪尾巴的小孩集齐了所有家族男性成员的特点,是家族男性最终归宿的象征。“他强壮、好动,很像那些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但那睁大的眼睛和锐利的目光,却又酷似那些叫奥雷里亚诺的。”这其实是表达作者欲意放弃处处碰壁,使人厌倦憎恶的男性统治秩序,是对男性所代表的道德、法律、军事、政治等制度的父权社会的叛逆,渴望退回到一无所知的原生命状态;或者依附于女性或母性获得一定的生命意义(如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的晚熟);或者干脆放弃对性别的认同,独自寻求生命的本源,探索人的本来面目。
小说的结尾是天才奥雷利亚诺发现了梅尔基亚德斯手稿上的秘密,然后当他聚精会神的阅读着自己的家族史,一阵大风却突然降临马孔多。结尾用浓缩的象征把整个家族史快速的概括了起来,整个结尾的节奏,仿佛真的有一阵的狂风在吞噬这些文字,节奏不断加快不断加快,然后戛然而止,大风将羊皮卷,马孔多,一切都卷走。作者写到“……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种叙事的节奏可以说被把握到不差毫厘。总之具有十足的镜头感。于我个人理解,这本书的主题除了“孤独”之外,另外一个主题就是“向死而生”。作者往往在预告了这个人的结局后,花费大量笔墨去描写这个角色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这引起了我对于渺小人生的反思:人总会死的,来去时对世界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似乎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