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入门者的剧本分析(一)
(整理自林教授课堂内容与《现代戏剧理论》)
剧本是一个半成品,不同于小说。小说家写完小说后作品便完成了,而剧本写完后还需要经过搬演变成戏剧才算得完成,也有观念认为戏剧的完成在观众观看给出反馈,共同完成这个作品。无论如何,剧本的阅读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所以阅读剧本需要一定的门槛,或者说,剧本分析是一门技术,应运而生会有各种方法论去完善这门技术,在这里就需要戏剧理论的帮助。
一、戏剧与小说
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戏剧(Peter Szondi所说的the Drama)与小说(或者说史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叙述者」的在场与否。
由于叙述者的在场,小说的叙述是直接的,在小说中可以使用「原来」「三年前」「五年后」这样的词汇,这是叙述者的特权。而这样的词汇在剧本(范围只划到Drama)中是很难成立的。由于戏剧由对话所承载,所以若需要将属于小说的素材用于戏剧,就需要一些戏剧技巧,比如仆人、随从等角色,从而使戏剧成为可能。
叙述者的在场与否决定了这两门艺术的观看位置是不一样的。小说的叙述是直接的,读者直接观看(阅读)小说家的讲述,而戏剧的叙述是间接的,观众通过观看人物的对话来被叙述,所以戏剧在叙述的过程中会产生意义的倒转(易卜生的作品中最为明显,irony),换言之,舞台上听者听见的台词与观众听见的台词意义是不一样的,有倒转才是戏剧。这也是剧本分析中需要注意到的一点。
二、戏剧与生活
现实生活的行动是杂乱无章的,是无法被阅读的。艺术的起点应该是赋予生活一种形式,让阅读成为可能,而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广泛被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再现,绝不是抄袭生活的一切,而是赋予生活形状与轮廓。在戏剧中予生活以轮廓的便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让「戏剧中的时间」成立、组织行动、形成情节。
生活中充满了杂音,也不是每个动作都能成为戏剧动作,在一处戏剧中,被放在因果关系中呈现的动作才叫做戏剧动作。亚里士多德提出「完整动作」的概念,生活中是不太存在完整动作的,因为生活中的动作没有结束。在分析剧本的时候,常常是以动作的结束为基点去找寻动作的开头以及发展的过程。
三、戏剧的时间结构
戏剧的时间是被因果关系定义的,而不同于时钟显示的时间。
以因果关系定义的时间来看待生活的时间,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静止」的时刻,比如喝水、上厕所,「时间」很有可能是没有在进行流逝的。而戏剧中的时间,是一个被过去不断推向未来的现在,永远不能停留在现在。
在一个戏开场前,有许多背景可以成为推动现在的素材。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事件不断成为背景,与现在的时间形成新的意义,所以随着戏剧的发展,供以解读的素材越来越多。
四、戏剧的空间结构
戏剧的空间结构即是对话,有别于生活中的会话,或者说,什么样的会话能够成为对话?戏剧中说话为什么成为可能?
戏剧中的人物对话是因为咨询的不对等。
我们常常说,这段对话写的「不自然」,背后的逻辑是这个角色没有在合适的时候说出合适的话,通过对角色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我们将角色分为三类:亲密的、半生不熟的以及陌生人。
1.亲密的人(比如父母,当然这只是一种刻板印象的便宜描述)太熟,所以亲密的人在一起对话会导致能让观众知道的咨询太少;
2.陌生人太不熟悉,更极致的是不熟导致不发生对话;
3.半生不熟的人是便于观众观看的最佳的戏剧位置,所以在通俗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布局桥段:多年未见的朋友、有共同朋友但不是真正朋友的两人等等。
当然父母也可以是半生不熟的人,以上分类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剧本的思路。回到叙述者的不在场这一观点,戏剧中的角色无法通过直接描述来被展现,而只能通过对话,也就是角色之间的互相描述以及反应来被展现,所以为了让观众能够接收到尽可能足够的信息量,剧作家有可能会安排许多第三类场景,同时,另外一个技巧,即角色的「用尽原则」——尽量让角色都相互进行对话,也常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