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胞妹,也就是亲妹妹,叫庄姜。
庄姜无论从古代人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人的角度看,都是十分完美的,除了身世显赫,外貌也出奇动人。到底有多美?文中提到,卫国人为她做过一首诗,就是极其著名的《硕人》。作者写的十分克制,没有引用这其中的任何一句千古名句,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能是当时这首诗歌已经传播度极广,一提到标题,大家都知道内容。我们看这首诗,可以发现那时人的审美其实和现在很多人的审美是差不多的,比如“硕人敖敖”即高挑的身材,“肤如凝脂”即皮肤白白嫩嫩的。
可是,卫庄公并不是特别中意。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女子,文字只称“又娶于陈”,可知该女子地位不如庄姜。该女人后来被称为“厉妫”,也没有陈国人为她写诗,所以美貌也不如庄姜。
为什么呢?客观来说,我们可以推理,娘家人给自己的公主做一首诗,虽然成为千古名诗,但总归是自卖自夸。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卫国在今天的河南,两地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审美可能是有一定差异的。
当然,很多人会说文中提到,庄姜没能生育,即“美而无子”,这是核心的原因。
厉妫为卫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孝伯,但孝伯夭折了。于是,又娶了厉妫的妹妹“戴妫”,后者为他生育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卫桓公。而庄姜作为妻子,而且地位很高,但她却没有嫉妒心,反而“以为己子”,可见德行也是相当不错的。
但即便如此,戴妫及其桓公并不受宠。接着,文章话锋一转,提到卫庄公对宠妾生的儿子 “州吁”十分放纵,任其“有宠而好兵”,庄姜也为此非常讨厌他。这里的宠妾连名字也没有,地位就更低下了,还不如陈国的两个亲姐妹。
可见卫庄公其实并不在乎到底谁为他生儿子,促使他在庄姜之后又接连娶了三个妾的原因是,说明他本性好色,荒淫。
有了这一铺垫,也就有了下面著名的“石碏谏宠州吁”,一个能臣与昏君的对话,从中可以体现石碏的政治经验丰富、雄辩、预测能力超群以及直言敢谏。
石碏一开始说,我听说怜爱儿子就要教他循规蹈矩,既肯定卫庄公对州吁的态度是怜爱儿子,又提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道理。接着提出了一个论点,即 “骄、奢、淫、佚(安逸)”是走邪路的开始。这里直指州吁,然后说,如果你打算立他为太子,那就立了吧。如果不是,那可能酿成祸事。他并没有向卫庄公说州吁到底做了什么坏事,而且这时候州吁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所以,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是,“夫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意思是那种宠爱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忍耐克制的人,是很少的。
除了指责州吁,他也直指卫庄公的不是。“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即说州吁的恶习均来自过分宠爱。这明显是指向卫庄公。说到最后甚至把话说绝了,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意思是如果这样下去,将加快祸乱的到来。一个臣子敢于在国君面前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祸乱将至”,可见此人已经置生死于度外。
而后来结果也是这样发展的,州吁后来果真弑君。
然而,卫庄公听了这番话怎么样了呢?文中只说“庄公不听“,并没有更多着笔墨。但这四个字相比石碏的数百字,含义和份量可能更重。鲁迅有句话说“惟沉默是最大的蔑视”,庄公对于石碏的呕心沥血的话置若罔闻。对比之下,卫庄公的昏聩也就是十分明显了。
所以,文中虽提到卫庄公笔墨不多,但昏庸无道却昭然若揭。
而石碏绝非只是空谈而已,接着文中说到,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往来密切,是“狐朋狗友”。石碏于是禁止他与州吁结交。不仅以州吁论证教育之道,而且身体力行,更增加了石碏所言的可信度。只可惜,石厚不听。而石碏在桓公继位后也告老退休,以示失望。
后来,石厚追随州吁谋反,杀死卫桓公,州吁自立为王后,想请石碏出山辅政,而石碏施计杀了州吁,甚至也杀了石厚。这也是“大义灭亲”一词的由来。显然,对于石碏来说,留下石厚也可能为齐国招致祸乱。由此可见,石碏做到了“君臣之义”(更是国家利益)高于“父子之义”,其大义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