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镜头下的杭州
查看话题 >烟雨西湖——初秋杭州纪行(二)
吃过午饭,管庙的和尚又领我们上前后左右去走了一圈。这五云山,实在是高,立在庙中阁上,开窗向东北一望,湖上的群山,都象青色的土堆了。本来西湖的山水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比舞台上的布景又真实伟大一点,而比各处的名山大川又同盆景似地整齐渺小一点这地方。而五云山的气概,却又完全不同了。以其山之高与境的僻,一般脚力不健的游人是不会到的,就在这一点上,五云山已略备着名山的资格了,更何况前面远处,蜿蜒盘曲在青山绿野之间的,是一条历史上也着实有名的钱塘江水呢?所以若把西湖的山水,比作一只锁在铁笼子里的白熊来看,那这五云山峰与钱塘江水,便是一只深山的野鹿。笼里的白熊,是只能满足满足胆怯无力者的冒险雄心的;至于深山的野鹿,虽没有高原的狮虎那么雄壮,但一股自由奔放之情,却可以从它那里摄取得来……
郁达夫《迟桂花》

起床后推开窗户,依旧是小雨,腾起的水雾像纱一样把远处山峦半掩起来。都说晴西湖不如雨西湖,但一想到这天是周日,烟雨的西湖应该哪儿都是游人吧,就还是想找个更清静的地方。
想起作家郁达夫在小说《迟桂花》里,曾经设计过一条覆盖西湖西南角群山的游玩路线:虎跑——满觉陇——翁家山——龙井——狮峰——十里琅珰——云栖竹径——九溪十八涧——杨梅岭,这条路线要完整走下来还是很辛苦的,但住的梅家坞恰好是十里琅珰的起点,这样的细雨天,去云栖转回梅家坞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清晨的云栖很是安静,除了在入口不远的亭子里看见一对挨坐着玩手机的情侣外,再没有看到其他人,漫山遍野都生长着细长的毛竹。时间毕竟是初秋了,竹叶都开始在落下了,叶子颜色青中带着点黄,竹林间的野草和枫树在雨中倒还是绿油油的,光线在叶上跳跃。林中的小路曲折幽深,溪流在树荫下缓缓流过,和着细雨落在竹叶上的滴沥声。粉墙黛瓦的房屋和飞檐翘角的亭子隐藏其间,走累了或是雨下急,休息避雨也很方便。身处这样的自然里,让人内心无比安宁。




竹林里到处是康熙、乾隆题的碑石,也难怪,毕竟云栖竹径还专门有一条御道。庙堂之高的赞赏我向来不那么在乎,江湖之远的选择却更有意思。从胡金铨那部拿下华人第一座金棕榈的电影《侠女》开始,到李安斩获奥斯卡的《卧虎藏龙》,到张艺谋那部毁誉参半到《十面埋伏》,再到新生代导演路阳的《绣春刀》里,这样的参天竹林一直在武侠电影里作为背景存在着。甚至我尤其钟爱的电视剧《笑傲江湖》里,任盈盈化身婆婆时也是住在绿竹巷。竹林作为武侠电影的意象,不论是守护正义亡命天涯的无奈、厌倦江湖飘然遁去的隐逸、还是回归纯粹坚守内心的烟火,都是最好的寄托性命、安放情怀之隅。而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最遥远的追溯,必然是到了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那儿。而除了文人,其实寻常百姓同样是喜欢竹子的,还记得小时候老家的屋后,有一大片竹林,传统的南方民居似乎都是这样。当然,文人喜爱竹子的看重的是意象身上的内涵,而百姓更关注的是竹的实用,挖出的新笋、编织的竹器、取水的竹管,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要。




走到避雨亭时,雨下大了,只好在亭子里稍坐。亭中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是康熙的题诗,年代久远,其实已无从查考,江浙地区有太多类似的康乾下江南遗迹,但看多了之后总觉得有穿凿附会的嫌疑。亭子的一副楹联倒还是不错:山深独闻清凉界,竹翠常飞妙曼云。因为山高谷深,气候湿润,加上竹林树木繁盛,远远看去确实时常云雾缭绕,好像白云栖居处。挨着避雨亭,是一个茶室和存碑馆,下雨天气,加上本身这个地方就少有游客来往,茶室半掩的门里,服务员枕在柜台睡着了。存碑馆灯也没开,光线暗淡得什么也看不清。不过建筑侧门上的题字都颜色很有意思,用的是不常见的青绿色,在灰色的砖墙和绿色的植物构成的氛围里显得很自然。





云栖竹径的最高处是皇竹亭,亭中视野开阔,可以看见山谷里茂密的竹林,亭子本身也被茂林修竹环绕着。身居期间避雨,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从皇竹亭下来,走到莲池大师墓,就到了一个三叉路口。过了兜云亭,顺着竹林里向上的台阶一直走,上面就是五云山顶,再经过万背丛林,便可以走到十里琅珰。莲池大师又称云栖大师,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其受戒后,策仗游方,后来到了云栖竹径,喜欢上这儿的环境:离杭州不远,但又远离尘嚣,是个深幽景胜的修行之地。于是就“结茅驻锡”,创立云栖寺,使此地香火经千年不衰,成为净土的清净地。大师的墓前,还摆放着信士拜谒时的鲜花。

向的台阶被遮蔽了天光,青石板四周是经年落下的厚厚竹叶,一眼望去见不到头。石阶在转弯处进入更高的林子里,山间腾起的雾岚在竹林和树林里飘散,偶尔能看见撑伞独自行走的人。就这样走个二十来分钟,就到了五云山的峰顶。




五云山的峰顶是真际寺遗址。据传,真际寺建于五代后周时期,香火绵延近千年,明代时尤甚,当时杭州城里的商人做生意前,流行到寺里的财神殿去借本,将殿内所挂纸钱取去,如果获利则加倍还之。张岱在《西湖梦寻》中也曾记载:山顶有真际寺,供五福神,贸易者必到神前借本,持其所挂楮镪去,获利则加倍还之。借乞甚多,楮镪恒缺。即尊神放债,亦未免穷愁。为之掀髯一笑。
真际寺不大,现在几无香火。院里有一株很高大的银杏树,遗迹的一个房间被改为了茶室,游人走累了,可以买一碗绿茶来喝。寺院里题字碑石也很多,都镶嵌在院子的围墙上。这些粉墙黛瓦被树木竹林环绕着,长年的风雨把叶子的绿也染在了墙上,屋瓦上长着厚厚的青苔。在凉风下,树枝摇曳,一派清幽。



下山的万背丛林里,碎石铺成的小路陡峭狭窄,路一面靠山,一面临悬崖。走在小道上,可以听见潺潺的溪流声,从不远处钱塘江面上吹来的风摇动着树林,上面的雨水就顺势飘下。在天晴的时候,站在路上,透过树林的缝隙,是可以看见钱塘江上的游船和江畔青山的,但这时风卷起的一阵阵雨雾拂过山间,四周什么也看不清。在这样风雨交加的路上走半天,只遇到了一队徒步的人。走到一个岔路口,看见一个修的很高的亭子,旁边的标志牌显示一条路去往狮峰,一条路去往九溪,一条路去往梅家坞。因为临近中午,又穿着拖鞋出的门,我决定先回梅家坞的住处换鞋后再去和朋友会合。



回梅家坞的路需要从半山的茶园穿过。从山坞里升起的雨雾飘过一片片的茶山,深浅不一的绿色时隐时现。茶园从坞底一直弥漫到半山,沿着一垄垄茶园里开辟出的小径往山下走,雨雾逐渐消失,雨后的茶树上油亮的鲜绿色。这漫山遍野的茶园,也是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区,很多知名的茶品牌都在这里承包茶园,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茶园的边缘就是梅家坞,这个世代以种茶为业的村子,也是杭州最早最有名的农家乐基地,每年一到清明前后,外地的茶商都会早早来驻下,本地的杭州人也会约上亲朋好友,只为了最早尝到那一口春茶。






路过十里琅珰牌坊外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一个阿婆戴着草帽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揉搓衣服,旁边放着装了肥皂和捣衣棒的盆,这情景倒很有一番古典的乡村风貌。

梅家坞几乎家家都做茶卖茶,但是看不到步行街那种搭口锅现场“表演”的,都已经快入秋了,这个时候的茶叶再怎么现场炒,也还是老了,况且每年的明前和雨前茶利润已经足够,也用不着费尽心思弄那些噱头。后来去到一户人家里问还有没有今年的新茶,老大爷颤颤巍巍地打开两个纸箱子,再一层层解开用来密封塑料袋,拿小竹筛盛了让我们闻闻,的确是新茶,绿茶好闻的清甜味道幽幽散发出来。又打电话给儿子问价格,倒也不贵。因为没有合适的小容量罐子,老爷子又拐到巷子里,去帮忙找来。在屋檐下和朋友一边剥莲蓬吃一边等待的间隙,雨停了,天上还有一丝好看的云彩。

找回小罐子的老爷子回来后,累得在椅子上一屁股坐下,让我们自己去装袋称重。最后微信扫码后,我们把支付页面给到他,也不看一眼,手一挥说,我看不懂这些,你们给了就行。要不是对方普通话实在有些难懂,真想多聊会儿。
陪朋友在路边的车站等车,告别后一抬头,天上一钩新月。村里的灯渐渐亮起,有小孩子在公路边的空地上追逐,一户人家门前的凌霄花开得正是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