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缘何命名为《苦闷的象征》? 首先在第一篇论文集,厨川白村借鉴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来做文学的动力,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文学产生的动力是源自于被压抑的内在情感而并非只是简单的性。被压抑产生苦闷,苦闷便不得不发,于是就产生文学,所以苦闷的象征指的是文学。 另外一层含义是来自于他后面收录的论文,日本当时的局面并不是很好,社会处于保守消沉的状态,左翼人士如厨川白村得不到伸展。从后面的几篇论文看来,厨川白村一直在呼吁强健的生命力,赞赏耿介近乎偏执的呆子型人格,而对日本当时存在的过早主义、保守派、高蹈派提出批评,倡导知识分子切实的参与实际,关注现实,而对日本以和歌为代表的冲淡平和的文学大肆攻击,提倡关注现实,暴露矛盾,革新进取的文学。虽然作为文学理论家他的有些理论有失偏颇,但确实是为日本开出自己的药方。但是他并未被接受,这又是一层苦闷。 功利的实践者? 而戏剧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读到此书受了极大启发,也不能这样讲,吸引是双向的,厨川白村的理论与鲁迅未成形的意见极为契合,从中不难看出这一点。经由鲁迅翻译,在1919年后的中国青年里引起了反响,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有原因的。按照王晓明等人的提法,中国现代文学自产生起就带着救亡图存的功利性,而厨川白村的理论偏颇之处恰恰在于他的功利性。作为文学理论家的缺点在中国现代反而成为了优势。 但也不能完全否认厨川白村对于文学独立性的确认所做的努力,他所提倡的essay,是去功利性的,平淡的,美的,个人色彩浓厚的文学形式,摒除了功用论。但这种提法却依然为功利主义创造了机会,即:既然此种文学形式是个人色彩浓厚的,那它可随作者的态度,目的而改变,为其被实际工作者利用创造了条件。这一正一反两方面,在鲁迅,沿着实际的态度创作了众多具有战斗性的杂文,在周作人,沿着美的方向创作了一系列散文。 文艺理论的创新 而在本书后半部分收录的几篇论文,倒给厨川白村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家的形象,并未因实际效用而影响美的鉴赏的理论家。厨川白村提倡所谓的“享乐主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消极反抗,这种享乐是与艺术创造相关的,富有生命力的行为。享乐一要做到真诚的体验生活,二要做到鉴赏这体验,无论这体验是痛苦或是欢乐,都应该在跳出现实藩篱由上而下的做出关照。这里关联到一个艺术鉴赏的问题,艺术作品不应该只付诸于道德判断,而应该在道德判断之外做出审美鉴赏,倘若不能跳出,只能是对艺术的损害。艺术中的行为道德与否都是艺术家生命力最本真的体现,艺术作品是作家被压抑的生命力的产物,我们鉴赏作品时是在鉴赏活着的生命力而非静止的道德。说到体验,王安忆曾经在《叔叔的故事》里批判过以体验的态度生活的人,因为他们面对现实时只会不堪一击。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说出了对艺术家的隐含要求:必须有坚强的心灵。他们是最真诚的体验人生百态的人,而且必须收集并鉴赏这种体验,艺术家就是这样辛苦。 本书中另一篇反映其美学造诣的文章是游戏论。先引谢林的相关观点,认为游戏是生命力有余裕时诉诸更高追求,精神与物质之外调和的自由的天地。从最开始提生命力,厨川白村就有理论的弗洛伊德化倾向,到后文继续引康德更是证明这一点,康德的游戏说是建立在无目的的和目的性之上的,而弗洛伊德的游戏说或者白日梦说法是,对不能满足的愿望的表达和疏解。厨川白村在康德这里只是简单的停了一下接着就引向斯宾塞,认为是被压抑的生命力的疏泄。这篇文章很短,厨川却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处处隐含着对热情,激情的渴求。其美学全部基础建立在被压抑的生命力上,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的对文学的观照也极富有特色。厨川白村首先提出艺术表现真,进而区分艺术的真是活的真实,而科学的真则是死的真实,这就为艺术的独立性寻找到了存在依据。而进一步,他又发挥自己的理论,艺术的真实是富有个人性的,因为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厨川是怀着责任感的文艺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