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之人的随感补充
前段时间读到了几篇有关昭和骑士的访谈记录,总结一些个人的感想。
初代的两位中之人,藤岡弘、先生(最近才注意到要加顿号)看来是非常认真踏实的类型(千叶治郎先生言:每次的台词都记得很清楚),佐佐木刚先生就过于随意了些,喝酒睡过头迟到、背不出台词现场发挥等等都有过,总之就是经常NG。访谈的时候自我调侃的部分自然是有,但那些囧事应当也是真实发生过。也有提到日程太满的因素,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不够上心导致状况不断又常常会用些小聪明的类型。内田有作所长在留言里先后用了两个“生意気”,佐佐木刚先生在片场的个性可知矣。
这种工作状态不可能完全不给剧组带来麻烦,但看千叶治郎先生的描述,工作人员也没有特别介意。监督气不过,也只好往罪魁祸首的脸上扔点小石子以示抗议。事实上,佐佐木刚先生和杀阵师们的关系相当好,当初参演骑士时,剑友会的熟人们就很高兴。之后几部骑士拍摄时,大家也没怎么忌讳他某些“不靠谱”的地方,他的回归参演集数反而特别多。当然,回归剧组的时候照样喝酒误事。用比较新潮的说法,这可能就是“团宠”的待遇。
至于这种毛病是否对他之后的表演事业造成影响,又是否和他主役极少有关联,就不得而知了。对比两位中之人的个性差异,这是不是另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呢?
另外,访谈中佐佐木刚先生提到,自己年轻时学过的东西不少,但都是浅尝辄止。于是想起关于我国一著名人物的历史记载: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何其相似!当然这里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说笑而已。况且对于演员这个职业,这样的现象常见且并无可指摘处。譬如,要饰演一位钢琴家,如果演员对演奏钢琴略知一二,表演自然更有说服力,也可省去替身演员,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为了这个角色要具备能举办现场演出的演奏水平。
说了这么多,对于这些类似“黑历史”的了解是不是影响了佐佐木刚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呢?那也并没有。可能因为我关注演员从来不是带着对偶像的爱,我不介意能否从演员身上学到什么或者接收到什么正能量,所以我不在乎演员在生活上是否是一个楷模式的人。不如说,读到某些更像是缺点的轶事让演员显得更立体更亲切了。所以我很喜欢读一些回忆杂谈(某种意义上的“娱乐八卦”)。无他,只是想在作品以外更多地去了解演员本人而已。毕竟人在工作之余也是要有生活的。而了解一个人,就像读一本书,妙处在于与有趣灵魂的邂逅。无论是哪个来源的消息,无论积累的秘闻多寡,对另一个人的观察也总是从局部窥知一二而不见全貌,也如同读书,言不尽意,可以分析,可以思考,却不是一根准绳,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