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主义”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进入这个房间后,你首先看到了什么?
大厅中央悬挂着两块巨大的LED电子屏幕,
它们贴面对视仿佛在接吻,
它们眼眸紧闭仿佛在思考,
它们沉默无言又仿佛……

倾泻而下的黑色电线最终汇入地面上的“彩色海洋”,
四周的墙壁上安置了两组正滚动播放弹幕的小型屏幕,
它们分别名为“Live Streams”和“I randomly love you / hate you”

置身于这个空间,你想到了什么?
你或许感到无比疑惑:这些究竟是什么?又想表达些什么?

这是由日本艺术团队Exonemo创作的名为“Kiss,or Dual Monitors”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最早于2018年2月在日本水户艺术馆展出(“Hello World-For the Post-Human Age”)。
作品也先后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展出,
今年则出现在了Aichi Triennale 2019 上,吸引了大批新媒体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何为新媒体艺术?
其本身就源自通过科技与信息技术,
用对未来不设限的表现手法去开发现代人的思维。
这件作品亦然。
艺术家发挥创意,除了肉眼可见地直观表现人类情感交流信息设备化的现实,更是通过该件新媒体艺术装置引发出大众对“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的好奇与探讨。

那么,何为后人类主义?
卡里·伍尔夫(Cary Wolfe)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什么是后人类主义》的著作,
文中指出“后人类主义”这个术语进入当代社会科学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但是它的源头则至少可以上溯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哲学家福柯在《词与物》中也提到:
“人是近期的发明,并且正接近其终点……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这句话总括为他对“人之死”的宣言。
在人类的一切古老神话中
人与神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人是有朽的,而神是不朽的,
当人突破自身的生物学限制并获得永生的时候,
人类也就变成了神。

“后人类主义”中的一个“后”字,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奇点(singularity) 降临那一刻人类物种的绝灭,
“后人类主义”似乎天然就与末世的悲观与历史的终结脱不了干系,
关于地球毁灭、人类终结、超人类物种诞生、
关于科幻电影或玄幻小说中的场景……
人类的终点究竟是什么?
人类是否终将被机械替代?
那么标志着人类终结的又会是什么呢?

著名科幻漫画《攻壳机动队》于2016年开拍了真人的同名电影,
原著漫画除了具备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电子朋克(Cyberpunk)和反乌托邦(Dystopia)色彩元素之外,
其中的生化人(Cyborg)技术也直观地表现了“后人类主义”的可能性:
人类的自然肉身退居次席,
被可以更替改造的机械取而代之。

关于“后人类主义”的其他支脉,
或许你听说过赛博格(Cyborg),其名称来源是控制论(Cybernetics)和有机体(Organism)的头三个字母,其中的控制论就是以研究人类、动物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为导向。
“Kiss,or Dual Monitors”这个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显然意在引导我们去联想:
人类是否终将被机器所取代?
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产品及电子通讯设备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希望,还是即将湮灭的未来?
人类的情绪感受与通信设备之间的纽带又会是什么?
一个接一个问题汇入思绪的海洋
……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人的内在思考的主体是“人”,“人”并不是“人类”这样一个有机生命物种,而是和身体、大脑、汽车、手机等造物同等地位的,都是社会工具的一部分。
当擦除人类和动物的界限、有机体和无机体的界限、实物和虚拟的界限之后,人们通过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在崭新的层面进一步激化“人文主义”的理想,并且重新定义对"自然"与"文化"的认知。
基于此,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法则为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法则为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法则为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所以说,如果人类与机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差异被抹去,那么诸如人类价值、人类权利、人类尊严之类的一整套人文主义就可能会失去根基。
因此,大众开始担心机器与人类边界的消失,
对于这种未来的人类发展方向表现出缺乏信心,
同时也对“后人类”产生了焦虑,
因为其冲撞了“人是自由个体”的价值观。
如何解决这个担忧,也有人给出了答案。
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一书中,
弗朗西斯·福山描绘了一幅人性被生物技术掏空、修改乃至改变的后人类敌对乌托邦景象,对于他来说防止后人类灾难降临的关键在于“管控”生物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在心理药物、干细胞、胚胎改造方面。

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
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纳米技术……
关于未来的很多设想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
甚至有超人类主义者(Transhumanism)坚信:技术进步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我们在未来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上,
战胜因肉体死亡带来的意识死亡,
通过技术改造我们自身,
变成赛博格——实现永生的梦想。
无论是湮灭、
亦或是永生,
都上升到哲学高度上的“后人类主义”探讨,
机器可以替代力量、智慧抑或是行为能力,
但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也正是人类区别于机器人的重要特质,
那便是情感。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前进,
情感永远无法从冰冷的实验室中被创造出来,
而维系人类情感的纽带也绝对不是一根电线或是一个LED屏幕,
应该是人类自己。

所以关于“后人类主义”的探讨,
本质依旧是关于人类自我剖析的话题。
借助新媒体科技的机遇,
赋予艺术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引发大众对其想表达的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探讨,
这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长盛不衰的最大魅力。
每一个观者都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思维的碰撞横看成火、侧看成冰,
但终究是无关对错,
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写在最后:若是大家对“后人类主义”话题探讨感兴趣,推荐电影《攻壳机动队》、《三体》等。
图文:Kristy/责编:Jin田
参考资料:
如何理解并评价西方超人文主义、后人类主义思潮?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48987
如何评价后人类(Posthuman)?
后人类的未来:你愿意做赛博格,还是愿意做女神?(图) http://www.sohu.com/a/134965661_260616
由攻壳到超人类——后人类主义的狂欢 bN4cfGnPp3h-g48cp1Qh1g
后人类主义:理论与实践 Bdfj6OcQAWY3i8hWhP76wA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所有作品的知识版权,因FutureTense平台无法鉴别全部素材来源,分享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对本平台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存在争议请邮件联系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Email: hi@futuretense.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