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基础一
问:“观众”和“观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提纲: (1)两个角度观众、观者 (2)观者:三个含义、分类、文本与现实的偏差(感应谬误)、伊瑟尔、惯例、身份题旨和诠释群体、抗拒性读者与自主性观影 (3)观众:含义、研究方式:结构研究、行为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卢米埃尔兄弟让电影的接受者从个体的“观者”变成了群体的“观众”。
观者: 从观者的三个意涵来讲,它是摄影机和银幕之间黑暗空间的个体;也是非群体的单个存在;同样是银幕前的身份特征和存在状态。由于电影往往具有观念意识上的倾向性,电影的观者可能接受电影所宣扬的观念也可能抗拒,所以就形成了“真实观者”和“隐含观者”两种形式的观者身份。 电影往往会在“文本意义”与“观众”之间产生偏差,这被称为“感应谬误”。而接受美学则认为文本意义的主动权应该从作者和文本转移至读者和受众,强调受众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伊瑟尔认为文本没有也不可能将所有事情都交代完整,其中必然有很多空隙,需要观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方式,进行填补。 并且,观者在观看电影之前,往往已经对文本产生了一定的“期待视域”——对作品类型、主题、形式、风格的特定性期待。 观者一般都已经从各个书本、电视、其他西部片媒介中获取了很多关于电影历史语境和文化特征的认识,因此对电影的叙事惯例也产生了特定的期待。 为什么不同的读者在面临一个作品时,同样都会得到满足呢?诺曼霍兰认为不同背景的读者在接受一个作品时,都会得到满足,是因为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身份题旨,对作品进行重新塑造。费希则认为,读者或观者对同一文本解读出同样的意义,是源自于他们共同的身份特征,因此诠释行为也变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行为,是受文化和时代制约的。 在观者的观影过程中,还存在“抗拒性读者”和“自主性观影”。在权力关系的框架中一方面电影可以对群体性观众展现某种操控,但观影者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权威进行反抗。抗拒性读者就是,在性别结构上,女性观者应该抗拒绝大多数电影中男性价值所塑造的认同。而自主性观影,就是作为一个少数或弱势族群成员的观者,应该认识到自身与主流社群之间的差异与关系,从而从另一种观影方式和策略中,寻求异于主流的自我认同。
观众: 观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现代意义上的受众是随着大众传播而产生的,是报纸读者、广播听众、影视观众的统称。对于观众的研究可以分为3种类型:结构研究、行为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结构研究是描述受众的构成和展示其社会关系为主要目的,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来得出结论。结构研究是受源研究的起源和基础。 行为研究致力于探索媒介发出的信息对受众的意见、态度、价值观念乃至行为的影响,目的在于解释受众的动机、行为和反映,探究如何使得媒介得到最佳传播效果。行为研究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过程,首先是“靶子论”,这一观点是借由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模式,认为观众是中弹即倒的靶子,只要接受了媒介信息就会按照媒介的宣传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并诉诸于行动。接着,在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仍将受众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使用-满足说、信息寻求模式、二级传播理论、社会参与论将受众置于主动的地位。 对于观众的社会文化研究,目的是理解传播内容接受的意义,及其在语境中的具体使用,采用更多定性的方法,探索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传播的影响,尤其是受众对于传播内容意义的接受。 社会文化研究有两大“重镇”,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以霍克海默、葛兰西、马尔库塞为代表,他们将受众看做是文化工业异化的群体,认为受众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的更多是被动、屈服的单项度的人,是被主流意识形态召唤的客体,是文化霸权的对象。另外一派是伯明翰学派,以霍贾特、霍尔、威廉斯为代表,强调的是受众作为主动的个体,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成为编码者或者解码者。解码的三种方式,主控解码、谈判式解码、反对式解码。 观众作为群体的取向,而这种取向,是源于个人在阶级结构中派生出来的各个因素所决定的。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它也是由多种文化符码构成的“再现系统”。对于同一电影所再现的文化符码,不同的群体对其意义所产生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恰恰体现了观众在制度和话语中不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