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和我的祖国》

我挺早就留意了今年这么一个大年的献礼片档,可谓惊喜地发现里面居然有一部七部主旋律短片的合集《我和我的祖国》。
对于主旋律题材,这种拼盘的呈现方式想来确实很合适。它既可呼应“平凡人与国家精神普遍链接”的主题,又能够避免长篇电影煽情处理不当而可能造成的疲倦感(毕竟主旋律电影的主要任务必然是唤起观众心中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感)。其次,这种结构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回顾与展现,使得影片最终可以统一于一种由七个瞬间迈过七十年的磅礴感之中——通过同名歌曲来点题。当然对于迷影观众来讲,最有趣的事情大概是能够一次看到七个导演针对固定命题的表现。连看七个不同导演的故事,仿佛入到茶楼品尝各有特点的七色点心,分个喜恶高低自不可少,说不准还有机会可吃到以前未曾发觉却十分钟情的一味。
真实故事改编的《前夜》作为开篇,首先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线,这个开国大典前夜工程师抢修旗杆的故事被管虎拍出了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质。影片开头黄渤操着谜之口音讲解原理(反正我基本没听明白),这大段密集的旁白为全片定下紧迫的心理节奏,到最后再以一种非常典型的细节化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完整收尾。很有感染力的主角林治远并未被塑造成一个英雄,而是一个有着坚实团队与极高觉悟的同志,这可能是为什么最后黄渤的狂奔居然使我产生了一种阿汤哥+巴斯特·基顿的有趣既视感。
《前夜》对节奏的精确把握让紧随其后的《相遇》显得逊色不少,这个颇具悲剧性的故事并没有被放置到那种常见的爱情类型框架里,比如它没有你来我往的浪漫对白,又或是两人之间强戏剧性的冲突,而更像是一篇内敛的、关于高远的个人史,观感略为奇妙。除了医院那让人想起欧·亨利的窗边树叶,影片里的核心就是公交车上那个重要的长镜头——可惜,演得好是不假,但它的运镜相当敷衍,对白也有浓重的话剧气息。不过长镜头里车窗外意味深长的焦外调度还是为这部片子扳回一城:平凡的街景最终演变成浩荡的人群,最后那么多面红旗中,两双眼睛与抓不住的两只手以及高远的特写仿佛张一白抛出的质疑——到底这是一直期待的好消息充满热情地降临了,还是个体其实被时代的浪潮以“无名”之名淹没?
而徐峥的《夺冠》马上以一种“青春最可爱”的姿态稀释掉这种沉重。可能是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的缘故,寥寥几句家常的上海话亲切得令人即刻沉浸在这条上海弄堂里。影片略夸张的广角镜头和低位的利用营造出了一种情景化的、梦境般的影像特质(另一种说法是,像广告),电视频道的切换甚至令我想起埃德加·赖特(当然他运用起来这部分内容来要有趣的多),再加上小男主生动的演技,整个短片看起来非常轻松有趣。
噢,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这还是一个关于女排夺冠的主旋律故事。亦因此,看似不必要的结尾片段,成为把故事拉回中心的一种必然。仔细想想,《夺冠》与《相遇》好像享有同一个内核,关于一种牺牲。小男主放下天线冲向女孩,最后还是要流着泪回头完成他的“任务”;而女孩的球拍和最后的重逢作为一种缝合手段,最终消去了故事的多义性使表达变得完整。相同的主题、相近的故事,这不同的处理算是各有意味。
最让人失望的恐怕就是《回归》了。倒不像多数的评论嫌它的节奏温吞,冲突无力,我是觉得这么一部以香港回归为主线的短片居然将重点放在了回归仪式及升旗者上,这与《前夜》高度相似的设定实在令人感觉无趣。《回归》采取的其实是一种关于回归的人物的情绪线索,并不强调所谓的冲突。这很难不令人想起陈果的《去年烟花特别多》,而在这种相似的结构之下,本片对新香港人与香港警察的涉及与关注浅得令人发指。我并不反对歌颂爱岗爱国的军人,但是对本土意识与身份的几乎完全忽略,导致了《回归》没有提供撑起片名这个主题所需要的群像,而沦为了《前夜》的香港版。(不得不说,片子里连香港的场景都少得可怜……)诚然在一个极其敏感的时期,薛晓路也不可能走陈果的路子,但既然惠英红和任达华都出马,《回归》本可以更加香港,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特别北京的《北京你好》属于宁浩得心应手的类型,以构建复杂的巧合见长的他这一次并没有编出一个唬人的闹剧,而是用了一个比较简单、温馨又地道的故事串联起零八年的两件大事——其中温馨和地道都是葛优帮的忙。其实我觉得宁浩本可以更犀利一点,不过还是喜庆占上风更稳妥一些。而文牧野的《护航》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学生习作(当然,是特别优秀那一卦)。几个回忆片段中,象征、温情、幽默都有了,人物关系和弧线也都清清楚楚交代了,段子在他手里变成了点睛之笔。从影片开头到女主坐上飞机这一段完整而流畅,有一种类似于抢劫电影准备段落的类型气质,可见文牧野真的是基础很好的导演。
之所以把陈凯歌的《白昼流星》放到最后,是因为其风评之太惨烈、意义之魔幻。基本围绕陈凯歌这部片子的观感形容就是“尬”和“看不懂”,很可能是因为在这七部片子里《白昼流星》的画风太不一致了——《白昼流星》文本的高度象征性使得它与其余六部格格不入。两位返乡少年与返航的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有着微妙的共鸣,田壮壮给予的慷慨救赎又同返航仓的降落一起成为有着特殊希望意蕴的“白昼流星”;就是这种蔓延全片的某种宗教意味,它和《我和我的祖国》整体的意识形态面貌产生了严重的割裂——而这种“尬”在陈飞宇和刘昊然冲向两位宇航员作托举的时候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为何《白昼流星》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观感。观众缘的缺失仿佛陈凯歌的原罪……
煽情是《我和我的祖国》的终极意义,在其中钻研各个导演如何完成任务确实是非常有趣的观影体验。而它更大的魅力在于,在这么一个中国电影工业的大团结中,我们是否能够从中观察到启发性的现象——而我暂时就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