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专业的,一般不会笑
去看《我和我的祖国》,除了冲着我们的演员第一梯队秀演技(葛大爷黄渤张译,我真想给他们一人一把五星),还想一睹引起极大争议的陈导的那段到底怎么样……没办法,一回家我就又变回了那个求知欲满满的小少年(滚开。
先说我对“白昼流星”这个传说的理解,觉得这话不是传说而已,更像是说那地方太穷苦了,要到白天看见流星的那一天才会富起来,这话不就等同于太阳打西边出来——白昼哪会看到流星?这地方的穷困好不了了。爷爷的爷爷说这话的心情很苦涩很沮丧才对。等到了哥俩这辈,这里仍然没有富起来,但是不可能的事已经在一点一点变为可能。弟弟天真,把这句话当做传说(希望),哥哥则对家乡的状况绝望(他清楚白昼不会有流星)所以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作,闹,想尽办法要带弟弟离开,他偷李叔钱的理由是“这人就是个骗子,这么穷的地方怎么弄得好”。李叔是建设他们家乡的人,让他们去看宇航员回家,是希望他们对家乡不要失去希望,留下来,年轻人才是一个地方的生命力。
陈导这人有意思的就是,用心想一想的话,他的立意都还好懂——但由他那一套讲出来就显得孩子气,不管现实,也不理逻辑,还有着一股憋都憋不住的诗人气息——李叔那句“孩子们,那是你们的星星,去追”直接把我看笑了……不是恶意的笑,是想劝他成熟一点但是又不忍打扰人家作诗的那种笑…
总而言之就是,精神上可以理解,血肉上不太成立。嗯。
《前夜》
最喜欢城楼上的那一段,所有仿佛恶作剧一般前赴后继的挫折,最后都化作了短短的一句“主席你把手放在按钮上,转一下”。精确得容不下沙子的事,完成的那一刻却这么平淡。惊涛骇浪的痕迹只留在一颗颗小螺丝钉身上。
《相遇》
只说高远这个人物。我很反感把所有非利己的行为都冠以“鼓吹集体主义”的罪名长吁短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夺冠》。再来100次,高远都会跑回去,因为他是个科学家。一个科学家就快要追上真理的时候,你告诉他前方是粉身碎骨他也不会迟疑。这他妈的就是科学家,而张嘉译那句“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已经点题了,致敬伟大的无名之辈。去你妈的小我大我集体个人,我看就是某些人的自我。可能是最近在看《三体》吧,科学家这种孤独又疯狂的存在突然变得动人,或者只是张译将他演绎得足够动人吧。
这段还是有些我无法欣赏的地方,总觉得剧本还可以有更好的方案。
《夺冠》
弄堂、天线、冬冬编制起来的这段小品近乎完美。没有人要求甚至鼓吹冬冬应该要放弃自己的追求,是冬冬,作为弄堂里唯一一个电工——的儿子,有能力还有一颗“利他”的心,这和我小学的时候为了给灾区多捐50块钱整个暑假不吃一根冰棍的行为一样,我就是觉得捐50少了,想再加点,衡量之后觉得这事可以做,于是就做了。
不利己,但感觉也不坏。
最后那段的选角可太恶心人了,我决定从记忆里抹去这一段。
《北京你好》
这很宁浩。中老年丧男天降好运,失控作死惨遭打脸,引发高速追逐(…),最后观众目睹了丧男完成人生中的一次的壮举,深藏功与名。
原以为是致敬出租司机,这虚晃一枪的,最后一个急拐弯,原来是for压根没人会想到的鸟巢建筑工。这巢,得养多大的鸟啊?原来是这个意思。而奥运开幕式剧情的喜庆氛围,成功掩盖了08年另一件大事,以至于这事被提起的时候,我有点惊讶和内疚自己竟然给忘了,那个我唯一一次听着国歌哭了起来的时候。
我觉得是煽情得最自然不做作的一篇了。孩子致谢的部分虽然比较勉强,但都被葛大爷那双黑布鞋化解了哈哈哈…
剩下的两篇,一篇像纪实短片,一篇不知道算啥……我没什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