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戒刀
直裰冷披黑雾,戒箍光射秋霜。额前剪发拂眉长,脑后护头齐项。 顶骨数珠灿白,杂绒绦结微黄。钢刀两口迸寒光,行者武松形象。
——《水浒传》五十七回
行者武松,梁山天伤星,步军头领第二(图1)。武松打虎景阳冈、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投奔十字坡张青、孙二娘夫妇。孙二娘曾经杀死一个头陀,留下了他的一身行头,为了帮助武松躲避追捕,就让武松扮成了头陀,而这个头陀的两把戒刀也就成了武松的兵器。

图1.武松(摘自人美版《水浒传》连环画)
按照《佛学大辞典》的解释,戒刀是僧人用来裁衣的小刀[1]。而武松的戒刀用于战阵搏杀,能一刀砍下人头,应该不是这种小刀,估计是泛指僧人所用之刀。《水浒传》中,鲁智深也打造了一口戒刀,还有“戒刀灿三尺春冰”的描述,可见他的戒刀不是小刀。
武松的戒刀有两把,使用时也经常双刀并举。虽然双刀并不是军队的常规兵器,但史书中不乏个别战将使用双刀的记载。比如宋代将领李显忠,面对西夏骑兵“铁鹞子”,“驰挥双刀,所向披靡”[2]。抗金名将毕再遇也使用双刀,他曾对阵一名使用双铁简的金军将领,“左刀格其简,右刀斫其肋”[3],杀死了金将。元代大将王英和他的父亲都擅长使用双刀,“人号之曰刀王”[4]。因此,武松的双刀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
而武松的戒刀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雪花镔铁打成。明代的《格古要论》记载“镔铁 出西番,面上自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价值过于银”[5],可见确实存在雪花镔铁这样的材料,而且价值不菲。那么,镔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珍贵材料呢?
一般认为,镔铁是产自古代印度地区的乌兹钢。乌兹钢是一种特殊的高碳钢,在含碳量相对较低的基质中分布着含碳量较高的颗粒,因而乌兹钢打造的刀剑可以呈现特殊的花纹(图2)。而这种花纹钢刀剑通过大马士革为欧洲人了解,因而也被称作大马士革钢,或大马士革刀剑。实际上,这类刀剑在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地都有生产[6,7] 。

图2.大马士革刀的花纹(摘自《亚洲古兵器图说》)
除了具有特殊花纹,乌兹钢打造的刀剑还非常锋利,据说大马士革刀刚可以斩钉截铁,柔可以凌空割断丝巾[8],唐代诗人元稹也有“金刚锥透玉,镔铁剑吹毛”[9]的诗句。镔铁刀剑的锋利源于乌兹钢的特殊性质——硬颗粒包含于较软的基质中,这种刚柔相济的特质使得刃口既不会因为太软而失锋,也不会因为太硬而缺口[10]。
中国古代,镔铁常常作为西域各国进贡的贡品出现,《宋史》中就有回鹘、大食进贡镔铁的记载[11]。明代《礼部志稿》记载,对哈密进贡的“镔铁大刀”每把回赐“绢五匹”,当时一匹绢折合一百贯钱,也就是每把镔铁大刀回赐五百贯钱。而对日本进贡的刀剑给赐价值仅为每把“钞三贯”[12]。虽然对贡品的回赐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价值,但这一记载的确从侧面反映了镔铁的珍贵。
尽管我们不知道武松的戒刀具体是什么形制,但这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算得上是宝刀。
[1]《佛学大辞典》,中国书店2011年版,1105页
[2]《宋史》,卷三百六十七
[3]《宋史》,卷四百零二
[4]《元史》,卷一百八十八
[5]《格古要论》,卷中
[6]《科学史集刊》,第七期 45-52页
[7]《亚洲古兵器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37-268页
[8]《亚洲古兵器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37页
[9]《全唐诗》,卷四二三
[10]《亚洲古兵器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64页
[11]《宋史》,卷四百九十
[12]《礼部志稿》,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