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短篇之10:无敌桑大爷的简中版终于来了!
5年写过《〈绿野仙踪〉短片之三:Charles Santore的彩色图画书》,介绍了查尔斯·桑托尔的那本超棒的大图画书。对于注重形式大于内容的收藏者来说,买到精美的英文版就已经满足,又哪里想到,隔年,简中版就出了呢?
桑大爷的这部佳作分别于2000、2009、2015年由三个出版社出了三版,文章是用2009版做评。16年,又购入了2015版。然后17年入手简中版,拖了两年多,现在终于要评它了~

简体中文版由“梦溪今典”这个童书品牌基于2015版制作,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精装,内外封,随书附带一张书签、一张明信片。(梦溪今典的书好像都要在封面右上角加logo,我买的较早版本,躲过一劫。)

中英文版的外封几乎相同,中文版颜色更鲜艳。

英文版内外封图案是一样的,中文版内封采用了明黄纯色,尺寸340×260mm,比英文版略大。


这个明黄色的封面,却与英文2009版有些相似,巧合?

不同于英文的亮面铜版纸,中文版是很厚的哑光纸。除去本来的色差,纸质的不同也让英文插图显得鲜艳。除此之外,中英文版几乎是一样的,还原度点赞!








本书的前言包含了相当的信息,在此摘录出来。全文近2400字,不喜可过。
-前言-
如果像雷·布莱伯利所说的那样,大魔术师奥兹是“我们期待和想要成为的人”,那么,《绿野仙踪》这个故事自1900年诞生起,被不断地重新诠释,也就不足为奇了。《绿野仙踪》一问世就大获成功,它的作者莱曼·弗兰克·鲍姆很幸运,一早就遇到了插画家威廉姆·华莱士·登斯洛。登斯洛不仅承担了这本书首次出版的费用,还为它配了24色的彩版插画和数不清的小装饰。从首印版开始,《绿野仙踪》就形成了一个传统——文字总要搭配丰富的插图。鲍姆跟登斯洛之间的亲密合作,就像刘易斯·卡罗尔与约翰·坦尼尔一样。但与《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不同的是,长久以来,《绿野仙踪》的故事内容与它的原配插图都各自拥有独立的生命力;直到1990年,比登斯洛版更棒的插图版才出现。从诞生的那年起,这部儿童经典就不断地被搬上歌舞剧舞台、电影和电视屏幕,1939年由朱迪·嘉兰主演的动画音乐电影是最经典的版本。作为被翻译次数最多的童书之一,《绿野仙踪》在海外也经久不衰,比如,在俄罗斯,它的影响就颇为深远。如今,俄罗斯的小学生对多萝西和稻草人、铁皮伐木工、胆小的狮子的熟悉程度,不亚于美国小朋友对他们的熟悉程度。
在所有插画版本中,表现得最为丰富精彩的,当属查尔斯·桑托尔这版了。跟登斯洛和鲍姆一样,桑托尔也出生于美国费城。他在费城艺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在这里,桑托尔深受美国插画师的黄金时期的影响。毕业时,他已幸运地跻身于《星期六晚邮报》的编辑委员会。后来,他的作品陆续发表于《妇女家庭杂志》《红皮书》《时尚》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接下来的25年,桑托尔一直是美国顶级商业广告艺术家。然而为纯故事书配图的挑战,把他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想从杂志和广告业务里挣脱出来,为儿童书画插图,通过变换的场景和戏剧化的事件,支撑起风格化的人物形象,从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1988年,桑托尔画的插图版《伊索寓言》一炮而红,于是他被邀请为《绿野仙踪》配图。起初,桑托尔对此并不感兴趣。孩童时期,他没有读过鲍姆的原著,也不是同名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尽管他很享受片中的音乐和舞蹈,可布景、服装、扮演芒奇金人的侏儒演员和特效,都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一切都透着虚假气息,太工业化了,”他这样解释,“我以为,书里也不过如此。”但是,当他不情愿地翻开《绿野仙踪》并最终读完时,他发现自己与这本书之间的缘分出现了。“它的世界对我敞开了,”他回忆道,“这本书里应有尽有,处理人、动物、建筑的各种可能性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次绝佳的挑战,我还没遇到过比它更棒的机遇昵。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热血沸腾。”但开始给这个故事配图时,他也感到很担忧。现在他要画的角色是那么多美国人心目中的童年偶像,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他需要找准定位,准确地勾画出自己心目中多萝西的奇幻旅程。当读到多萝西是个孤儿时,桑托尔发现,他被这个心酸的设定触动了,对他来说,这也赋予了这个故事特殊的意义。
别人把《绿野仙踪》当作是一出音乐喜剧,而查尔斯·桑托尔却把它解读为一部严肃歌剧。堪萨斯州的龙卷风从未如此面目狰狞,芒合金人的领地也从未那么魅惑,奥兹森林越发显得不祥,致命的罂粟花田散发若死亡的味道,绿宝石城在他的水彩颜料晕染中呈现出无以复加的华丽。没有任何一个画家像桑托尔这样,把鲍姆融合了自然主义的幻想世界描绘得如此美轮美奂。“奥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他问自己,“鲍姆创造奥兹的时候,他是怎么想象这个人的?”桑托尔决定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张一张地画下去。这样,他可以跟随多萝西和朋友们一起,一步一步发现这个童话故事里的奥秘。“我小心谨慎地走进这个作品中,”桑托尔说,“就好像我在一段博物旅行途中似的,我所记录下的画面,都是我最初的发现。”桑托尔博物学家式的风格,在创作《伊索寓言》的绘本时已经很鲜明了,为《绿野仙踪》作画时,表现得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奥兹王国里的每一个生命,从惨兮兮的胆小的狮子,到令人心惊的长翅膀的猴子,再到戴着橡实王冠、披着橡树叶斗篷的田鼠女王,鲍姆笔下的所有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看上去无关紧要的角色,都被桑托尔敏锐而精细地刻画了出来。桑托尔赋予了稻草人令人惊奇的柔软与灵活,这是他从雷·博尔格舞蹈中捕捉到的灵感;铁皮伐木工那颗铁皮水桶似的脑袋,其创意来自桑托尔非常欣赏的美国民间艺术。和鲍姆原著中的骗子魔术师一样,桑托尔画笔下的奥兹融合了很多人的特点:马戏团魔术师P.T.巴纳姆、大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还有大明星W.C.菲尔兹。不过,奥兹看上去还有点像著名作家诺曼·梅勒!邪恶的西方女巫可怕又可笑,跟过去的版本中那些、丑八怪老巫婆截然不同。登斯洛曾经因画出来的儿童没有孩子气而受到批评,桑托尔就不同了——他的画笔下,多梦西就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美国小女孩,正在积极勇敢地寻找回家的路。
桑托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把《绿野仙踪》当做一部老掉牙的旧童话来描绘。他画的奥兹国是超越了时空界限的:芒奇金人栖居在美国殖民地时期风格的小房子里,绿宝石城则类似西班牙艺术家安托尼·高迪设计的那种新奇魔幻的城堡,善良的女巫格林达就像从阿尔丰斯·慕夏所画的法国海报中走出来的一样。顺便一提,这个形象也影响了后来的插画家,约翰.R.尼尔画奥兹国历险系列故事时,据此描绘出了奥兹玛公主的样子。
要在60张水彩画中完整地表现这一系列的历险情节,就意味着需要浓缩《绿野仙踪》的故事。幸运的是,一切都还保留着鲍姆作品的原汁原味。当然,有些场景必须删掉,比如原著中的小瓷人国。和电影设计的一样,魔术师奥兹只是把自己假装成颗巨大的脑袋,并没有在每一位访问者而前都改变一次形象。很可惜,野兽国也被删掉了,桑托尔可能已经画了那些半虎半熊的怪兽呢!不管怎样,心、头脑和智慧,作为原作的精髓被保留在了这个华丽的新版本中。毋庸置疑,莱曼·弗兰克·鲍姆本人一定也会喜欢查尔斯·桑托尔的全新演绎。
迈克尔·帕特里克·赫恩
中文版更好的一点在于,同为线装,却更好翻。桑大爷的几乎所有插图都是跨页的,拼接精准、能够平摊对于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重要的!












看过这些插图,大爷的技艺无需我多言,中文版印刷的质量也是可以让人满意的。
正如前言所说:“要在60张水彩画中完整地表现这一系列的历险情节,就意味着需要浓缩《绿野仙踪》的故事。”画册在内容上是一个简写版,精简到什么程度?同为马爱农译文,我们摘一段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全本做个对比:
•中少版: 多萝西用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望着那个稻草人。稻草人的脑袋是一只塞满稻草的小口袋,上面画了眼睛、鼻子和嘴巴。脑袋上戴着一顶蓝色的破旧尖帽子,身上是一套又旧又破的蓝衣服,里面也塞满了稻草。脚上穿了一双蓝色的旧靴子,跟这个国家每个男人脚上穿的都一样。稻草人背上有一根杆子,把它高高地支在玉米地上面。 多萝西专注地打量着稻草人那张画出来的脸,她吃惊地看到一只眼睛慢慢朝她眨了一眨。起先她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堪萨斯的稻草人是从来不会眨眼睛的。可是接着,稻草人又友好地朝她点了点头。她赶紧翻下栏杆,朝稻草人走去,托托绕着杆子跑来跑去,汪汪直叫。
•梦溪版: 多萝西用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望着那个稻草人。稻草人的脑袋是一只塞满稻草的小口袋,上面画了眼睛、鼻子和嘴巴,像是一张人脸。 多萝西专注地打量着稻草人那张画出来的古怪的脸,她吃惊地看到一只眼睛慢慢朝她眨了一眨。刚开始她以为肯定是自己看错了,因为堪萨斯的稻草人是从来不会眨眼睛的。可是接着,稻草人又友好地朝她点了点头。
一大本精装美轮美奂,但中文版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个人认为的不足,体现在设计和排版的一些细节:
从字体的选择可以看出,中文版是想保持原版设计风格的。但 “拼图”一样的书名序列和英文字无逻辑的挪用,让这个二次设计简直毫无美感可言!对比起来,高下立判。

标题字的风格也在向英文版靠,但这种呆板的字体,责编真的看不出来不好看吗?

在一些需要插图衬底的正文部分,因为正文字纤细/标题顺色等原因,阅读起来是有一些困难的(照片效果减弱了这种不足),这部分文字能够特殊处理一下就更好了。

虽然是一个简写版,中文设计亦有一些不足,但这一切在桑大爷无敌的插图和上乘的质量面前都不是大问题。我购买时定价为98元,再版好像涨到198了?真的有点贵了。综合来看,梦溪版是一个适合儿童阅读和图画书爱好者收藏的版本。对于奥兹迷来说,应该是“宇宙最强插图版短篇”了吧?!
-
画画的北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23 1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