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度过悠长假期
查看话题 >与其我能化作夜,不如闪烁一束光——记国庆五天四夜的藏区义诊





契机
作为一个周末最常去咖啡馆的人,是从来不会为假期规划一场旅行的,今年依旧是这样。但万事万物就偶尔会有神来之笔,我的神来之笔就是在一个月前问了吉吉一句:你十一干什么?
当时他给我发了一个甘南的支教项目,我浏览了一下,想都没想就问,我能参与吗?
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回复。问了同行人员的行程后,就订了北京到兰州的往返机票。
当时想着:教学?难不倒我。还时不时憧憬构思一下要给他们讲什么内容,要不要印点小手册彩页什么的……
9月是繁忙的一个月,直到最后一天工作日结束时候,我才开始买各种可能需要的生活用品。
于是在超市里用手机上网搜索:
“藏区需要带什么?”
“有高反时怎么办?”
“甘南在哪儿……”
一问三不知,但完全无任何担忧,睡了饱饱的一觉后,第二天就上飞机了。
当晚见到了同行的伙伴,除了老同学杜博之外,还有北京仁爱基金会的房老师和天津口腔医院的于老师。也是洗漱前跟房老师聊天时才恍然大迷糊,支教是他们做的非常成熟的项目,这次过来是杜博提议的,他毕业后怀揣着情怀去了儿童医院,这次想来看看,为这些孩子们在医疗上能够做什么。
听完之后,觉得跟自己更加的契合了。一方面自己所在的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平台,一直致力于各种公益活动,包括对于各地医务人员相关技术的培训;另外一方面,在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上,团队也一直在尝试线上课程的方式来改善他们对于健康的认知。
于是大腿一拍,豪气地跟房老师说,义诊,这事儿行。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



行动
第一晚是在兰州住宿的,第二天去拜访了这次义诊活动的当地组织方。老师耐心的听了我们的一些想法,并且已在此前安排了他的学生来协助配合这次的义诊,确定了此次义诊的路线:1号从夏河县出发,2号在碌曲县双岔乡,3号在碌曲县尕海镇和郎木村,4号最后一波患者看完后,剩下2天是我们的自由行时间。已经长期习惯在北京的医疗,当真的坐在一个木屋里准备开始义诊时候,杜博问了一句:你紧张吗?我一阵哈哈哈给自己装个胆,义诊谁还没诊过,来吧叫号吧。
结果进来的第一个患者就让我彻底傻了眼,想要为这些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候,最困难的不是没有检查仪器出报告,也不是没有药物或者仪器来治疗。
是!我!根!本!听!不!懂!藏!语!
(手动微笑)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师会安排他的学生全程协助了。日常我随口就可以开始的问诊,在随后的几天里每一句都需要依靠当地志愿老师的翻译。

而且语言这门深奥的学问,有时候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次在我拼命想表达一个语句,但翻译老师迷茫的看着我时候,我开始无意识地讲英文……以一种“外语”来响应另一种“外语”。
日常我在跟患者沟通过程中所有的幽默感都变成了面面相觑的尴尬,但糖果这种对于小朋友最简单通俗的交流方式,为我打破了很多次沟通中的僵局。当我们掌握这个规律之后,很快小团队的默契配合模式就出来了,来的儿童首先给个糖果,然后交给杜博进行问诊和体查。如果是女性患者,就由我来进行诊疗,于老师全程协助记录每位患者的详细信息、地址和联系方式,还给患者提供了很多药食同源的方法。团队的老大房老师,协助组织和协调,专修了心理学的她,即便在跟患者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让患者打开防备、释放情绪,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医疗服务本质。在完成了整个义诊之后,我们大体上摸清了这几个地区患者的特色。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文化的差异和对于医疗认知的差异,我们接触到的患儿以癫痫、脑瘫、先心病和呼吸道高敏居多,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家庭困难和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当患儿寻求医疗帮助时,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当地农业不发达,新鲜的水果蔬菜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是盛宴,饮食结构中碳水占了绝大部分,相对比较营养一点的当属青稞和牦牛奶了,但在这个饮食结构上,又喜静少动,女性高胆固醇和胆囊结石患者也很多。老年人更多的是风湿、高血压、高血糖的疾病。其实接近60-70%的患者,都曾经在大医院就诊过,都有相应的诊断和药物建议。但是当听说有北京来的团队后,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来听听建议,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在为这群患者提供的医疗建议和服务中,我更多的是尝试让他们拥抱现实情况,学会如何扼制不良情况的进展,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接纳现实、感恩现实的能力,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馈赠
当我出发前告诉一个朋友,要去藏区时候,她问我,是要去净化心灵了吗?
我当时特别不屑,我这心灵还需要专门跑藏区净化?
这次是我第一次住在完全陌生的人家里,对方把家里最好的全新床褥拿出来给我。一岁的小孩子被哥哥抱上床后,看了看我,就钻进了我怀里,还把手里的糖给我吃。当在这里度过了几天义诊时光后,才体会到这边志愿者老师的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素自律和村民对陌生人坦诚真挚的信任,这两种特质都让我尊重,让我反思自己对于物欲、时间的自制,忖度自己待人之道。义诊之行给我的第一份馈赠,便是这份三省吾身:我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我尽力了吗?

第二份馈赠,是这一路的风景和食物。如同我出发前都不知道甘南在哪里,也就没有猜测到旅途会从甘肃到四川到青海,一路与于老师在后座欣赏房老师高超的车技,为杜博在山区道路上飞速进步的车技鼓掌。也许是得益于日常锻炼,不论是三千海拔还是四千海拔,我竟然都没有出现不适。完成义诊任务后,走到哪里就一路好风景,随意停下的街边馆也能点到好美食。但如果说最怀念的食物,那一定是义诊结束后,志愿者师傅捏的糌粑和站在牧场地里没有勺子用无菌手套开始“手抓酸奶”。


这一路收到过哈达、手抄经文、护身符和念珠,但我最最感谢的旅途馈赠,是给我这些的人啊。鲜衣怒马少年时,总想一日看尽长安花,总是把目光和心思放在不断追逐的风景中,误把体会风景当唯一意义。而在这几天时间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看风景、尝食物、做事情、聊闲天,也愈加感受到,人才是核心。这个世界上只要尝试,常常有惊喜,那么我不要让惊喜走掉。
而令人动心的这些人啊,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


结束是开始
尼采在罗马的巴贝里尼广场上凉廊坐着,眺望罗马城,写了一首最寂寞的诗。
「我是光:啊,如果我是黑夜就好了!但我被光包围着,这正是我的孤独。」
尼采的孤独是爱世人,却不被世人理解,本可以化作夜,却注定是一束光。化作黑夜可以与黑暗一起舒服的待在一起,静等黎明的来临就可以,甚至黎明来不来都没关系。黑夜有黑暗的陪伴,而一束光兀自燃烧也无法照亮所有的黑暗。

相较而言,我们就好很多,一来没有哲学家那么高处不胜寒的思想,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二来,我们拥有可以把爱转化的工具。我非常喜欢科室领导冯雪老师的一句话“持菩提心,行精准事”。
持有一个菩提心,抱怨不公或者抱着患者哭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找到合适的技术和途径,因地制宜的为人服务。由于缺少常识而导致疾病的,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教育来预防;由于缺少康复护理而致残的,我们可以通过申请补助和疾病后康复教育来尽量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定期的筛查工作也能协助尽早发现疾病、治疗疾病……

虽然这次国庆义诊旅途结束了,但我们的贫困地区医疗健康服务才刚刚开始。不论是同学、同事,抑或者曾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友人,如果你看完了这篇文章,未来也请继续关注。如果可以,请加入我们。
我从不想做了这件事情,真的能改变世界吗?不管力量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很多事情有的做,就已经是一件好事了。再微弱的一束光,只要持久闪烁,会有另一束光找过来并肩而行。
与其我能化作夜,不如闪烁一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