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中国》文案
布衣穿春秋,服装识中国
P1:
服装,是社会变迁的地图,穿在身上的国家史。国民冷暖,时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缝补,飘飘显现,无论霓裳,还是褴褛。
5集纪录片《布衣中国》,上下穿越,南北牵挂,剥茧中国服装的生成以及服装后面的肉身。从服装的本原和材质出发,在一丝一缕之间,发现山河春秋的冷暖,浑然天成的密码。
一株植物或者一匹动物,人类都能从中获取浑然天成的服装材料,这是一种索取,也是一种给予。人间因此温暖美丽,人类感谢和珍惜,这片生生不息的万物生长。
P2:
款式,以日常的形态表达着族群的审美、家族的外貌。便服的衣襟,连缀着民生;正装的领袖,包裹着文化。中国自古礼仪之邦,崇尚身份仪表、东方气度。而战争让人衣不蔽体,“革命”又倡导穿着一统。将奇装异服、性感华丽作为贬语。文明,终究流淌在一个人的一件衣服。
一个民族的千万件衣服上,个体的人以个体的方式装扮自己,往小处看是自由,往大处看还是自由。
P3:
中国服装的色彩,一直被社会等级和各种运动所裹挟。封建官宦穿正色,平民着间色,等级森严,辛亥革命打破了皇族的束缚。
以上海为中心的民国服饰,开始比肩国际的潮流。但又在抗战和内战的硝烟里灰头土脸。1949年以后,集体主义美学崇尚苏联,全民冬蓝夏白,军绿一统。1980年代,禁忌破除,街上突然开放了红裙子、喇叭裤,爱美之心,满街流淌,异性的魅力和个性的张扬寻找出色。
如何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找到色彩的时尚?中国人一直不缺智慧和向往,缤纷的服装颜色表达着皮肤上的自由。
这块花布瞬间一击,变成了一支流行曲。从台北到北京,从过往到未来,跋山涉水,有声有色。
P4:
服装设计,外显的是面子,支撑的是里子。
很多中国人的第一件衣服来自母亲的手工,那是最初的私人定制。慈母手中线,牵挂万里行。即使一个针脚绵密的补丁,也见方正匀称。许多年里,革命和经济的双重外力压着服装。共性排斥个性,消解着异性。满街流淌着一样的衣服,不论节令如何桃红李白,总是葵花向阳。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率先撩动青春的衣衫和爱美之心。被男男女女缤纷的思念牵引着,设计走向市场,审美回归了审美,青山绿水不一样。
如今,中国不再是简单的世界服装初级加工厂,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一批设计师正将民族元素与国际元素相结合,时代物质和个性特质相融汇。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也是未来中国服装设计的大趋势。自然为万物设计了万般美丽,人在设计中回返心灵的自然。
P5:
千百年来,中国母亲的指尖,缝缀着一家人的温存体面。当代时装的流水线,已辐射为世界的中国制造,但仍有手工缝纫,存活于偏远乡镇。以针线、熨斗、剪刀、卷尺,丈量着黄昏里的匠人手艺和职人精神。服装一直是时代的外衣,制作的针线越过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展示着社会风貌和冷暖人生。
结束语:
华夏江湖,春风雨露,杂粮五谷,布衣华服
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云羽舞
一根丝,一根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