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变了
其实不是鲁迅变了,鲁迅一直没变,不过是老师教的和自己看的,竟是那么不同的。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本杂文集子,摘选了朝花夕拾、南腔北调、野草、呐喊等鲁迅的文章。不知是什么心境下于好些年前买的,今年才拿出来翻翻,从年初翻到了现在才将将翻完,这算是漏了自己日常的读书量了。也因为时间跨度太长了,翻着忘着,佐些茶水,全都冲没了。
最深的印象是自己翻书时的疑问,鲁迅挺有意思的,为什么以前上学时那么讨厌他!不像萧红的灵性天成,鲁迅的文笔其实很成熟,是那种积淀很深加上资质不错笔耕不辍后慢慢沉淀出来的成熟:
1、他写的闲文很有趣,有很多有意思的回忆细节,行文有随意的美感,很自然而然的,好像日子就应该是这样的那种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就好比萧红,他写出来的文字美的鬼斧神工,但你读的时候知道作者的存在,是他写出来的,就是萧红的文字里面藏着的全是萧红,满满的,想忽视都忽视不了。但鲁迅的闲文比较像杂志或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写的有意思,文笔也美,偶尔还有些恍然大悟的哲思,你读着读着就可以进入文章的境地里变成作者,读者变成作者,作者是谁便不那么重要了。不是没有特色,而是太自然了,鲁迅闲文是日子,萧红撰成的是岁月,那种感觉,不知道有没表达清楚,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堪忧啊……
2、杂谈很有见地,相比原先鲁迅愤笔疾呼的印象,我看着看着其实觉得鲁迅很温和,那种理性后的温和和宽容,至少不是愤青挂的,而且中西结合的特色明显。喜欢讽刺,喜欢隐喻,讽刺的时候不乏圆融,隐喻的时候也极形象,哲思也极精彩,所以读着有趣有意思,一点也不乏味。最见功底的是,通篇的写下来,像是在说某个问题,直击某种弊病,细读来好像又只是在插科打诨,杂谈而已。这些跟记忆中的鲁迅简直南辕北辙,以前是不是让语文老师解读的过于直白,才会觉得鲁先生是中国愤青代言人。又或者自己那时太不懂事,不懂事,自然只记得那些直接愤怒的“名句”,有意思的全被忽略了。
鉴于第一遍全冲没了,还是会二刷,看看鲁迅还会不会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