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要喝老茶?听听古人是如何用阴阳学说解释的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当太阳抵达黄经195度时,是为寒露。10月8日22时05分32秒,正式进入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气温比白露更低,地面露水更冷,接近凝结成霜的状态。气候上,此时正是从凉爽向寒冷过渡的阶段,长江沿岸地区最低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摄氏度。如果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此时已是冬季。

寒露第一侯,鸿雁宾,鸿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列,自北方大举南迁。
寒露第二候,雀入水,天寒雀鸟不见踪迹,只有海边的蛤蜊贝壳,其条纹好似雀鸟。
寒露第三候,菊华黄,寒露时节,园中的菊花已经普遍开放。


进入寒露,阳气已退,阴气渐生,天气由凉转冷。低温与干燥所产生的燥邪之气,极易对人体的肺、胃造成伤害,所以此时养生的关键在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通过喝茶,可以有效地清理肠胃,润肺去燥。深秋喝茶,以老茶为宜,其茶性温和不寒凉,且茶气较足。特别是老茶中的有益菌,是清理肠胃绝佳的清道夫。

此外,寒露时节特别适合品饮经人工渥堆发酵的熟普,或者红茶类。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此时会出现体寒,手脚冰凉的现象,品饮性温热的红茶,有助于暖胃驱寒。

寒露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其有利于麦苗或秋菜等农作物,在气温较高的白天积累养分,夜间则减少养分的消耗。对于农人来说,寒露是秋收、秋种等农事的重要时期,基于此便有了寒露菜苗田间绿之讲。 秋高气爽,有吉祥长寿之意的菊花,也于此时开始盛放。古人爱菊、赏菊,既留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的形象也被拿来与造物相结合,以花之语,寓吉祥之意。在中国古代陶瓷器中,便有大量饰以菊花纹样、或取菊花之状融入造型的器物。

在宋金元时期的高古瓷中,不乏菊花器物的烧造,如北宋耀州窑中,采用刻花工艺烧制的缠枝菊花纹盏;采用剔刻花工艺制作的金代白釉珍珠地剔刻花方枕。


除在胎体上印、刻、划、剔菊花纹样外,整体造型呈菊花之状的陶瓷器也不乏实例。如南宋官窑中的菊花纹瓣盘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元代钧窑的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该碗胎体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碗内有紫红色窑变斑。此种采用花瓣作为碗的造型,最早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兴盛于宋金,并延续至后世。



融缠枝菊花之形,取吉祥长寿之意,制缠枝菊花纹瓣杯,寓意隽永,纹饰生动。

此杯敞口
口沿及腹部呈菊瓣状
器腹自上向底足圆润斜收
外壁一周绘连续不断的缠枝菊瓣纹
下设圈足

器腹一周制二十八瓣菊花造型
凹凸有度,意趣自然

该杯通体施釉腹部下方有垂釉之感
圈足底端无釉露胎

此杯整体造型规整
意韵生动,为一件难得的品茗佳器。
此杯适饮:红茶、普洱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