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的一些摘录
非常精彩和个人化的文学寄语,段落中精义频出且喻比精到。简化部分过于私人的语句则更佳。不过需注意,略萨是以何种充实饱满且又无比巨大的世界来诠释小说——这一古老犹如魔术般的欺骗性质职业。
小说,是一种用各种技巧与手段来多感官地欺骗读者的文字。
在这里做一些书中摘录,如下:
一、虚构不是历史的画像,确切地说,是历史的方面,或者说历史的背面;虚构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情······(P8)
此处我不赞同。我认为他说得不准确。
虚构从根本上源自于现实,历史是尘封的现实。虚构也是建立在现实与历史的基础上,虚构是历史画像的Remix版,是在理论上可能实现而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的另一个私人世界。
二、确切地说,在任何虚构的小说中,哪怕是想象最自由的作品里,都有可能钩出一个出发点,一个核心的种子,它们与虚构者的大量生活经验根深蒂固地联系在一起······我还坚持认为:任何虚构小说都是由想象力和手工艺技术在某些事实、人物和环境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建筑物。(P18)
一部伟大的作品或许就起源于作者童年时的一个片段、一段剪影、一个轮廓、一段音乐。在这些基础上,作者可以随意且自由地添加、引用、暗喻与创造,从而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私人化的崭新世界。
三、在一部长篇小说中,主题本身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因为主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可能是吸引人的,也可能是乏味的,这完全要看小说家在把主题按照某种秩序变成有组织的话语实现时的方式了。(P25)
略萨说的大致不错。我来换一种说法吧,希望您不要觉得冒犯。
主题都是平等的,也可以说,我们在写小说时,要树立主题平等观。细小到吃早餐,宏大到战争与人类的存亡,都可以写得令人叹为观止,也可以写得令人无聊。这要看你的环境与你的独特联系,对于你周围的一切,你有什么特别想说的,把它们说出来,就足够了。
至于怎么才能更好地说,如何更富有感染力与更能激发同感心地说,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关于“欺骗”的技巧了。
四、当一部小说给我们的印象是它已经自给自足、已经从真正的现实里解放出来、自身已经包含存在所需要的一切的时候,那它就已经拥有了最大的说服力。(P31)
略萨先生说的极是。
一言以蔽之,优秀的小说就是让你身处其中而不知所以,就是不让你察觉到你已经进入了虚构的世界。
五、真诚和虚伪在文学领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美学问题。(P43)
六、叙述者的沉默必须是意味深长的,必须对故事的明晰部分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沉默的部分必须让人感觉得到并且刺激读者的好奇、希望和想象。(P124)
什么话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什么话不说,也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文学就是有选择地欺骗。
七、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判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而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方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
诚然如此。文学能够讲授,但无法习得。
过多且过度系统的文学批评与理论是为文学评论家与文学编辑准备的,文学家需要偏见,需要固执,需要一定的知识盲区,需要热烈的感性。
对于这本书的文字,就都在这里,假以时日我会重读,是日我会把它拿出,与其他文学理论书籍一同讲。高下不具分,主要在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否有勇气继续坚持你的偏见。
再见,我的朋友。拥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