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鞋服箱包数百件的老男人,从今天起开始断舍离
9月24日,在我30周岁生日的前一天搬了家。这一次搬家的工程量是这6年来最浩大的一次——10个能蹲进2个成人的巨大纸箱,5个大号编织袋,以及十余个堆放杂物家什的小箱子,外加三开门冰箱、60寸电视、家用电器若干、及两张巨大的床。而这两张床,一张是我睡的,另一张纯粹是放在次卧给偶尔留宿的朋友提供的。
如果说床是刚需,那这其中,100余件T恤,30多个包,40几双鞋(其中21双未穿新鞋),30多件冬装外套,20多件各式卫衣,20多件各式毛衣,及30多条裤子…另有瓶瓶罐罐护肤品50瓶,香水近20瓶,面膜几百片,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刚需,甚至超过了虚荣。
收拾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
我记得购买这些物品时的兴奋和乐趣。也记得买回来以后转瞬即逝的新鲜感。每一次购买,我都不会去思考究竟需不需要,它又有多重要。仅仅是当下的一时欢喜,冲动,造成了今天这样瞠目结舌的局面,令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开始明显感觉物质的堆积让生活产生了疲劳感。我开始想要改变。
我想起每次出门旅行,一个行李箱,几套用心搭配的应季服装,简单的洗护用品,两三双舒适的鞋+两三款便携的包,同样能让每一天的自己过得舒适自在,也可以光鲜好看。而为何到了生活中,就变得如此需要物质的堆砌与修饰?要知道,生活也不过是一场旅行,只是时间久了一些。
我开始思考,鞋服包饰,是永远买不完的。每一年每个季度都有新品,层出不穷。我抢着时间买到的新品,不过是一段时间的老款。我长期囤积的物品,都因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而使它的价值大大的降低了。衣服来不及穿,名牌包舍不得用,鞋子怕它脏,护肤品全部过期,电器放着积灰…于是积压,积压,再积压。生活就变形了。心理也变态了。
白岩松说,一个东西再贵,只要每天用它,充分的用它,它就不贵;一个东西再便宜,买回来不用它,它就昂贵。物品的价值和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成正比的,反而与你是否充分的使用它息息相关。
我开始自我怀疑,我真的需要那么多吗?这是我最近反复出现在脑海中的问题。很多年以前,衣服是用来穿的,物品是拿来用的。是什么时候开始,衣服是拿来收藏的,物品是拿来占有的?这种消费观,太变态了。
于是,我开始一件一件的断舍离,遵循“心动法则”。十分心动的先挑选出来,在十分心动的物品里,同类型或同功能的只留1件。同季节的衣服只留7件。不够心动的全部送人或挂闲鱼。只有这样,日子才能透气,生活的空间才能更大。
断舍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物质的堆砌。清醒过来看自己,不过肉身一具,衣裳蔽体,食物果腹,人便可活,日子便可过。如果经济条件好,我们可以吃一口好饭,穿一件好衣,但真的没有必要追求华而不实的物质数量,因为这些物质的多少,并不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这一次搬家,给我的30岁上了警醒的一课,或许这也是生活给我的礼物吧。希望从此能够明白,生活的简约会让人更轻松,减少了物质需求,才会有空间和心情去容纳精神的需求,内心富足而生活简单,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