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榆次城隍庙
最近对古代民间逸闻颇感兴趣,在搜集故事的过程中初窥到奇异、诡谲的民俗道家文化。正巧,这次和家人重访榆次老城,见识了一座集行政、宗教、文化、建筑为一体,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虽然规模不如现代宏伟,想必在这建筑四周、古道两旁也曾商贾遍地、人流如织,住在这里的人自然非富即贵、高人一等。
吸引我的还是城隍庙,榆次城隍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元朝末年,现存的主要建筑大多建于明朝。

建筑屋脊上的琉璃脊兽和鸱吻是我对古建筑最大的好奇,古代建筑上的脊兽一般以骑鹤仙人引领后依次跟随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脊兽的个数多为单数,数目越多,级别越高。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有十个脊兽装饰,代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虽然这些小兽样子没有石雕塑像那么威武、精致,但它们小巧玲珑,各自身负使命,共同守护殿宇降福人间。这个榆次城隍庙的屋脊上是什么兽,我真的认不出。

为什么在古代每个城市中心都有座城隍庙毗邻县衙呢?这可有讲究。
所谓城隍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是护城河的意思, 由于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上有很大的作用,城隍被视为一种信仰,逐渐从自然之神演化成人格神,由有功于当地的英雄人物充当,城隍神后来被纳入道教体系又受佛教冥界文化的影响,于是掌管着一地的阴差和祭祀。民间故事中说客死异乡的人魂魄若要返回故乡均需要在官府发放路引文牒,在当地的城隍庙焚化,鬼魂才能顺利归乡不至于沿途遭遇关卡阻滞留难成为孤魂野鬼。
城隍庙到了明代的地位厉害了,得到了官府的分封,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榆次老城的城隍神被朱元璋加封为监察司民显佑伯,位分不高,但他的人物原型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宋名臣——寇准。他是宋朝主战名臣,他极力反对朝廷南迁,促成澶渊之盟,收复幽云失地。但他在正史上和山西八杆子打不着,不在山西出生更没在山西做过官。只是民间评书中将他唤作老西儿,后来以讹传讹说他背个醋葫芦爱喝醋,又说他在山西太谷当过县太爷,于是寇准就被榆次城隍抢注成了一方守护神,请外乡人做本地城隍爷这在历史上也算独树一帜了。可见民间话本、评书内容丰富、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远,完全想咋编咋编,还没辟谣的。
显佑殿是供奉城隍爷的主殿,“显佑殿“匾额下一副左右相对的牌匾很有意思。 上书“百善孝为先 论人不论事 论事寒门无孝子“下联”万恶淫为首 论事不论心 论心千古无完人”,这副对子非常有意思。上联说为孝道,要看他的出发点是否有孝心,而不苛责事事完美。下联说淫邪作恶,只看他有没有作恶,不必计较他有没有动邪念,人性之复杂古人都不忍直视。古人洞悉人性懂得宽容,而不是把道德提高到圣母标准,可见古人的大智慧。

显佑殿是古代重要的祭祀场所,相传每届地方长官上任之时首先要到城隍庙住下,斋戒沐浴择良日在此焚香祷告,乞求城隍爷福泽庇佑,之后才去衙门上任,可见城隍地位之高。
显佑殿再往里走,一个三进院落,主殿是城隍爷和城隍奶奶的寝殿,寝殿的对联特别有意思。上下联分别是“站着 你背地做些什么 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 俺这里轻饶那个 快回头莫去害人”,这对联大白话简洁明了,还用动宾结合的语式也是非常有震慑力了,相信识字的百姓都能看得懂啥意思,就算不识字,被人在耳边叨唠一会也能记住。民间智慧就是这么的简洁明了,比现在那些文绉绉的广告语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两侧的偏房是专司姻缘和子嗣的月老殿和元君殿,我爸妈看到这俩神仙就像见到亲人,一个劲儿跪拜念念有词,上演了大型逼婚表演。


城隍庙除了有城隍爷城隍奶奶,还有专司“阴曹地府“的冥王殿,里面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和十殿阎罗、各个地域的领管,他们同属城隍老爷治下的一套班子。殿里绘制阴曹地府的各种景象,也是导人向善为死后积阴德的。
参观完城隍庙,感慨建筑精美保存完善之余,也被民间简洁明了的语言所折服。比起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这里更显古朴拙雅,没有考究的装饰艺术,没有严谨的文化支撑,甚至保留下的记录少之又少,但在法治、人治都不健全的封建社会,城隍信仰是维持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一座座城池,也是百姓心中衡量善恶的一杆尺。即使是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们也坚信城隍爷主持善恶因果,彰显天理昭然,是百姓的心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