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亿票房,《中国机长》,难道是英雄机长单打独斗创造的奇迹吗?
在惊慌乱逃的人群中,总有第一个勇敢者冲出,停下里扶人站起,在风暴中闪出自己的眼神,英雄的素质铸成于转瞬之间的危难之中。——美国作家斯蒂芬斯.N
无论大环境有多少不确定性存在,仍然有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奋斗——那就是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生命中随时会出现的挑战。
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崇尚英雄。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是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刚刚网友们吹爆韩国灾难片《极限逃生》,吐槽国产电影落后的时候,这位擅长黑道警匪片的香港导演——刘伟强的《中国机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灾难片的希望,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制造紧张气氛,而是基于真实事件,稍加戏剧化元素,张弛有度的一部传记类的灾难片。

从上映初期不被看好,到各种关于“中国机长”的话题频上热搜,收获好评。作为一部真实还原历史事件的电影,作为一部国庆主旋律献礼片,刘伟强用票房和话题度交上来一份满意的答卷,截止2019年10月9日,《中国机长》上映10天,收获了21.2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史上第19部票房过20亿的影片。

电影《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小影作为观众,看完之后是感动、紧张、全情投入,最后全机组奇迹般迫降的时候,真心为这个伟大的机组所震撼。在国庆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并能感慨航空人的伟大,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这部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很多朋友也看了很多点评和分享,那么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
中国民航英雄机长”被称为“英雄”,说到底还是普通人
片名《中国机长》,当我乍一听电影名字时,我觉得就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高大全人物电影。
所谓“高大全”是没有瑕疵的完美英雄的形象。但是看过电影之后,我发现,机长刘长健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敬畏职责,敬畏生命,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人。

导演没有受制于“英雄机长”的大高帽子,把他塑造成英勇无比,不畏生死,舍生取义的完美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庭牵挂,有工作职责,有生活感的人物。
电影开篇,“洗冷水澡”、“练习憋气”、“放在一旁的秒表”,通过细节展示,将这个机长刘长健的生活习惯、严谨的时间观念刻画出来。
飞行任务结束之后要给女儿庆生的牵挂,一个慈爱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眼前。

在工作时“不苟言笑”、“对机组同事的严格要求”、“沉稳的机舱操作”、“面对危机时的迅速应对”,向我们所有观众展现了一个职业的中国民航机长的形象。
机长在万米高空,零下40度的恶劣环境下,将128人拯救的故事,这个英勇的事迹被称为“中国民航史的奇迹”,这个机组也被称为“英雄机组”。很多看过纪录片和电影的人也都很了解。
在提前剧透的情况下,怎么展现这位“英雄机长”的形象呢?

刘伟强的一个情景的设定令小影印象深刻。为什么说机长刘长健是普通人呢?
在副驾驶挡风玻璃破碎的那一刻,当刺骨的寒风吹进驾驶室,吹翻仪器仪表的时候,一个闪回的镜头,是刘长健回到家中,给女儿庆祝生日的温馨场景。
在很多观众看来,可能是很突兀的一个场景。但是在小影看来,环境有多恶劣,此刻的温情就有多温馨。
刘长健,在没出现这次事故之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民航机长,有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女儿,兢兢业业的工作,执行好每一次飞行任务,保证机上乘客和飞机的安全。虽然之前有过开轰炸机的经验,但是退下来开民航的他,既是丈夫,也是父亲,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也有绝望,也有恐惧。

这样恶劣的飞机突发事件,谁也不能保证能平安落地,刘长健或许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人在最危难的时刻,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最亲爱的家人。在这一点上,刘长健的塑造是真实的,是接地气的。
他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完成自己最高使命的“英雄机长”,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英雄机组”的人物刻画还原度高,群像乱中有序
作为一部主旋律国庆献礼片,导演刘伟强能做的还是有限的。
真实事件改编,要保证真实事件的还原度,不能夸大事实;
作为商业片,要保证戏剧化的融入,要满足观众对于这个故事的看点,要对票房负责。
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气温骤降几十度、驾驶舱瞬间失压、900km/h的超强气流、大量仪表盘失灵,最终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机长和机组成员在30分钟将飞机和乘客转危为安。
如何将30分钟的故事,延长到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呢?
于是,欧豪饰演的副机长、杜江饰演的二机长、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李沁和张天爱等饰演的乘务员、李现饰演的空管呼叫人员、陈数和杨颖饰演的航空人家属以及无数明星饰演的航空人地面管制人员、应急指挥人员、战区空军人员、警察、医护人员及所有机上乘客们,各色形象扎推而来,很多观众都表示看的眼花缭乱,分不清主次。



而在小影看来,群像乱中有序,所有的人物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没有无意义的出演和客串。
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徐奕辰在前挡风玻璃完全破碎,半个身体被吸出窗外,差点殒命天际的时候,还依然坚持协助机长,呼叫塔台“7700”。

“请相信我们,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信心有能力保证您的安全”。
袁泉所带领的乘务员们,面对危难,以极强的责任心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打破了普通民众对于“乘务员”这个职业的认识——“乘务员就是端茶倒水的”。

作为乘务员,她们有保证旅客安全的责任,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她们也会有害怕,惊慌失措。但是她们却在与机长驾驶室联系不上的时候,凭借着同事之间的信任和对工作职责的崇敬,安抚客舱乘客,护卫乘客安全,为机长守护好了安全的大后方。

当李沁饰演的5号位乘务员,被餐车撞伤,却依然守护餐车不让乘客受伤,无数次呼唤之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安全时,不得不为这群英勇的女子点赞。
当杜江饰演的二机长梁栋,将客舱情况安全的情况用手势比给刘长健看,为他打消顾虑。守在机长的身边,一边给刘长健和副驾驶带氧气面罩,一边辅佐机长刘长健操作飞机,还时不时的摩擦刘长健的身体,保障体温。在刘长健的纪录片采访里说道,二机长的安慰和知道乘客安全的时候,带给他了很大的信心,绝望中诞生的希望还是很重要的。

所有航空地面人员与机组成员的默契配合,是对职业的崇高敬畏。机长刘长健有着对公司地面人员的绝对信任,他相信同事们的职业素养,会为他们的飞机做好一切迫降准备。于是让观众眼花缭乱的地面人员的群戏就是这么诞生的。

而陈数和杨颖的家属的细节,也表明了航天人拥有的牵挂和温情的一面,他们也有妻子和孩子,令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关晓彤等航空爱好者,代表着普通民众对于中国航空事业的支持和关注,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关心中国的航空事业,想要贡献一份力量,中国的航空事业又怎能不发达呢。
致敬英雄,但并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群英雄
片名虽为“中国机长”,但刻画机长的成分不多,这也是很多观众觉得主角不够鲜明的原因。
这一点,小影也有同感,毕竟从戏剧角度而言,主角的戏份和刻画程度确实不太够,人物矛盾冲突也不够,但是刘长健这个人就是一个平和的,严谨的内敛的人物形象,驾驶室里面的沉着冷静,安全降落后,机舱里的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恰恰展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原始的形象。

很多人会拿《萨利机长》和《中国机长》来对比,同样都是创造了民航历史上的奇迹,区别在于,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一样。《萨利机长》更多是描述灾难之后的调查,机长当时遇险时的抉择是否正确,而《中国机长》更侧重于真实还原灾难,在遇险时,机组成员和乘客的反应,这个“英雄机组”以及英雄背后的人是怎么做的。
对于机长和机组成员来说,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和飞机的安全是他们的“最高职责”。
影片更多的是呈现机组成员默契配合,以及航空管制部门,消防、空军、医护、警察等部门进行的大规模营救和配合。

影片不仅真实展现这个奇迹发生的始末,歌颂这个英雄机组,还向所有观众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航空大国的风范,航空事业的发达以及航空人的崇敬职业的精神。
无论是创造奇迹拯救128个人的英雄机长,还是坐在空管办公室里,最普通的工作人员。“英雄”不是机长一个人,是所有面对危难临危不乱的中国民航工作者,在面对危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架飞机都不可能安全降落,只有所有人的通力配合,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才能创造这个伟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