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这些字,歪歪扭扭,为什么还是非常漂亮?
结 构
草书通过笔画的省略、变形,及笔画间的连带和替代等方式,改变了楷书中的笔画顺序和结构形态,故分析草书的形体构造,关键是了解其结字规律。
书点画简略,为形体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正如宋姜夔《续书谱》所云:“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注重字间点画的连带呼应,并合于用笔使转之理。不然点画结构就会显得散乱无章。
笔势的连续转换就形成字势,草书特别重视“字势”,或称“体势”,可以说如何“取势”是草书结构的关键。单个字之间是靠每一个点画及其点画之间的具有张力的组合来实现的。由于作者落笔较快,在调整笔尖后,其运行稍缓,而到收笔处又是以“取势”或“蓄势”的动作,引向下一个笔画。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是机械的摆布,而是跳跃式的、充满弹性的连接。
学习《书谱》,要体会每个字在结构上的“因势结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股无形的张力控制着。下面我们从奇正、开合、错落、对比、呼应、结构取势六个方面分析《书谱》的结字规律。
奇正
▼
孙过庭《书谱》中独立结构的字,大都以平正为主,这里所说的平正,并非如楷书那样四平八稳。因为变化的需要,《书谱》中有些字通过改变重心来使其富于变化。这些字的重心的略微倾斜,是在保持总体平稳的前提下的一点摇曳,使得结体字生动。
这些“以奇为用”的字,在营造“奇”上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改变字势,这种改变主要是靠上下部件之间攲侧的手法,如“安”、“背”等字的极力上扬之势;


“实”、“尝”等字下半部分的极力下探之势。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左右部件对字中轴线的偏离,
如“摹”、“类”、“尊”、“古”、“优”、“者”、“闻”、“南”等字,下半部分都明显偏离字的中轴线;

“变”字中间部分伸向右边,接下来的撇画又将字的重心拉回左边;“尝”字的中间部分探向左边,接下来代表“口”和“旨”的部分又将字的重心拉回来。
如此“负负得正”,字的重心还是稳的,但正是这左“伸”右“探”,以动求奇,而使这些字显得非常活泼。

“真”字的结字方法与“变”、“尝”二字方法类似。



“答”、“其”、“无”、“言”等字类似,下半部分都是向右极力下探。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关注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