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你,都是那个在广场上高呼“I have a dream”的英雄
前段时间看了《绿皮书》电影,除了深深爱上里面唯美的公路旅行场景和古典钢琴乐,还有Don和Tony之间关于阶级和肤色反差之间的故事。
从人物设定开始,作者就在颠覆人们的stereotype:Don是黑人,也是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举止优雅,言辞华丽,深受白人欢迎。Tony是白人,也是酒吧里朝不保夕要靠大吃比赛获得收入的混混,江湖地位颇高。一路上他们以雇主和员工身份相处,南下美国巡回演出,一本Green book让两人分离又更亲密。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肯尼迪统治时期,白人至上运动热潮兴起。越往南部的地区,经济开放水平显然不如北方,再加上历史原因(美国南部长久以来的种植园经济,白人庄园主大量雇佣黑奴)。因此,Don的南下巡演,其实是在深入险境,极可能有去无回。
南方听众们对Don表面的尊敬,是在致敬他的音乐和前人的才华。友好微笑和掌声的背后,婉拒他使用家中卫生间的说辞,已经是一次无声的凌辱。
对于卫生间这个梗,我一直无法理解背后的原因。直到看了一本同样题材的小说,Green Book的姐妹篇,The Help.
The Help描述的是同样历史背景下,南方庄园里黑人女佣在服务白人雇主过程中的故事。里面仅有的一位Miss Skeeter,负责记录女佣们的故事,为她们发声。
其中,女佣Ailibeen的主人Mrs Leefolt,为Ailibeen建造了一个专门的厕所,这让Ailibeen很难受但又无奈。Mrs Leefolt建厕所的原因,是因为她的朋友们说,黑人身上带着一些疾病,能通过尿液传染。而类似的观点,也有印成小册子,到处流传。
对于种族歧视这类题材的作品,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比如《飘》。南北战争前后的故事,里面的抗争大张旗鼓,战火纷飞,不管黑人白人统统惶惶不可终日。所以我对关于歧视的抵抗,还停留在拔竿起义的固有印象。
直至看到Green Book里,Don坚持南下演出,面对那个简陋的茅房依然有礼回应的淡定,被酒吧白人狂殴的隐忍,最后演出回来,世界依然风平浪静。
我才明白,Don一个人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他所做的事,一定在某个地方悄然萌芽。
直至看到The Help里,Ailibeen挣扎许久,终于同意Miss Skeeter邀约的面谈,谈论和写下她做女佣的经历,经受的不公。中途也有痛苦得要放弃的瞬间,但也以茶壶不倒的暗语,传递了她的勇气和坚定。
我才懂得,一个人的力量纵然再微弱,也有她尽情燃烧的力量。他们和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高呼"I have a dream"的马丁路德金一样,有着同样坚毅的力量。
最后,奉上这两部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情节,它们都是“无声中的巨响”,the silent bomb。
1. Green Book
南下途中汽车抛锚,Tony把车停在一庄园旁,Don下车后,田里劳作的黑奴全部停下来不可思议地看着正在修车的Tony和悠闲地站着歇息的Don。Don和他们长久的对视,无声胜有声

2. The Help
Miss Skeeter要写一部关于黑人女佣的传记,找了Ailibeen做采访,名义上是请教做家务的诀窍,好写在家庭主妇的专栏上。结果出师不利,Ailibeen第一次采访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放弃,当时有个情节是Ailibeen的茶壶倒了。后来,Miss Skeeter和Ailibeen的女主人Mrs Leefolt聚会时,女主人交给她一张纸条,说是Ailibeen写给她。纸条上写着:I know some tips about how to make a tea pot not rattle。
显然Miss Leefolt看过纸条的内容:And who is in the world cares about how to make a teapot not rattle?
Miss Skeeter: You wouldn't believe how hard it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