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 英文输出的几个误区

书籍分享 新浪百万人气博主@安妮鲜花所著《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书中以普通家长的视角,用自己的孩子安妮八年来在中加两国的英语启蒙的亲身经历作为基本内容引发一系列让人深思的教育痛点。书中有很许多非常前沿的的教育理念,家长不容错过哦!
本期分享书中对于英语输出的几个误区的探讨,内容有所删减修改
前言:
输出能让人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果,给人以动力和希望,所以大家对输出有所期盼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早输出作为一种评价标准,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01
误区1
开始学英语就要让孩子人字母、背单词
这是一个比较大也非常普遍的误区,有点类似教孩子中文就一定要挂图教孩子认字,认词一样,似乎只有认识了字母、单词,才是学到了东西,字和词是死的,而对于一种语言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最基本的就是当他听到一句话,能够和特定的经历、状态、场合、动作联系起来,能够反应,这是最重要的。想想小孩子学说话,开始蹦出来的词,都是联系具体的场景学会的
要给孩子大量的英语语言环境,开始的时候不必认字母认单词,而是让他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语言,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大量的中文一样,等孩子储备到一定程度,自己对字母感兴趣了,再给他提供相应的资源就可以了。而这些资源,重点应该是音和形的对应。
02
误区2
听英语的同时就要求孩子去跟读
很多妈妈急于用教的方式,说一个,就要求孩子跟着读跟着唱。有些外教机构也要求孩子回家跟读。

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当他准备好了的时候,你想不让他输出都难。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大人的要求只能让孩子退缩,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也许,就是因为畏惧,知道一听英语就会被要求跟读,孩子索性就逃避了。
03
误区3
要求孩子像背古诗一样背英语
给自己读,给别人读,给家长读,邀请家长来学校听同学们读,各种花样,让孩子们想不大声读出来都不可能。流利阅读的训练,贯穿孩子们一、二年级的整个过程。

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等孩子准备好了再读,这是前提。如果一本书读不下来,那就降低难度,换一本简单的来读,而不是要求所有孩子都读一个难度的书。这才是尊重孩子个体能力差异、因材施教的做法。
04
误区4
要求孩子和家长用英语对话
用英语对话,是很多家长认为能提高孩子英语水平的一个方法,但是我对这种方法一直存在怀疑。

首先我对中国人英语口语的正确程度没有把握。除非经常和老外交流的人,一般中国人,甚至包括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说出来的英语是不是符合老外的习惯都不好说。
所以在要求孩子和我们对话的时候,就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一些被我妈认为绝对不可能出错的从教科书中摘出来的句子,根本不符合老外的口语表达方式,而这样的中式英语被被我们传递给了下一代。加之对话本身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对孩子也是如此。那这种做法是不是有必要,确实值得商榷。
所以我觉得,如果需要和孩子说英语,那不如和孩子一起看原汁原味的东西,读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亲子阅读是没有人能替代的,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阶段。
05
误区5
孩子用英文对话熟练之后才能开始阅读
“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遵循的规律。但是语言交流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互动的环境并且有必须讲的需要。
在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中,口语中国短板一定是受制于现实环境的。即使孩子的听力水平再高,大部分人也难以找到互动的环境来说英语。

如果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忽视情境对应,仅仅是逐字逐句读原文读句子,甚至按照中式思维给孩子一句一句翻译,那反倒会损害孩子的英语思维的形成,甚至使孩子养成依赖中文翻译来学习英文的习惯,更加不好。
06
误区6
认为找专门的外教练口语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成年人吃够了哑巴英语的苦头,所以在目前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口语训练。原本语音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出来是一个基本功能。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大家在孩子不进行大量听力输入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英语语音和场景积累的情况下,以为有一些单词量就可以直接找外教,并希望依靠和外教谈天气、聊爱好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口语问题,是非常不现实的。

在中国目前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还不够好的情况下,重视孩子的家庭中的情境对应积累,多听原版儿歌,多看原版动画片,多听原版故事音频,这些都是积累英语语言信号、训练韵律节奏和语感的有效途径。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听觉记忆能力有了,才有可能听得懂别人说的是什么。
//////////
书中提到了这几点学习英语的误区,家长中枪了几个?
在中国英语语言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美童说英语正在极力给孩子们提供优秀的英语环境,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不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