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暮之城与阿尔弥特的花园之一:威尼斯
前注:从去年到今年断断续续读了些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意大利总是这些书里绕不开的区域。有天心思一活络,决定十一去意大利看文艺复兴的建筑雕塑和画。约上想去意大利的朋友六人,一共去了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四个城市。
我对米兰的兴趣不大,虽然在那里真实地收获了很多快乐;罗马就像鱼豆说的,"Rome is the bomb",整个城市厚重又奇幻,而我住的时间太短,不敢写罗马。很久没有长篇输出的时间和动力,但愿意为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两个可爱的城市笨拙地记录记忆和感受。对于一个喜欢艺术和旅游的人来说,意大利太好了(也许美食爱好者也会喜欢它),希望我能如实表达出它万分之一的好。
迟暮之城威尼斯
把威尼斯称为迟暮之城,大约是在16岁的时候。一个兴趣相投的网友发了张威尼斯的照片。百度空间关闭后,那张照片已无从寻找,只记得暮色沉沉,晚霞的光快要在天际暗淡下来,黑蓝色的水似将吞没远处的城市。城市黑色的剪影里有教堂尖顶,几点灯光提前亮起。那便是威尼斯,静静等待着在夜色和海水中消逝。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从米兰往东开约2小时到达。驶上连接大陆部分和主岛的大桥,便看到了被海水包围的威尼斯老城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乘船和步行,乘船主要用于跳岛,在岛内更建议步行。我们这次住在Murano(又称玻璃岛),每天早上乘船到主岛,再在主岛上走到腿断。很多人说在威尼斯容易迷路且享受迷路的过程,我们做了迷路的心理准备,奈何谷歌地图指路精准,基本没发生过。但很可以体会到迷路的原因:威尼斯全城都是宽窄不一的小巷、水道和桥,以各个小广场为中心,往往延伸出五六条巷道;房子都低矮少有标志性建筑,钻进钻出几个店后,整个人就会丧失方位变得晕晕乎乎。



外界对于威尼斯的评价两级分化:喜欢的人爱它爱得不得了,另一些人却认为破烂烂臭烘烘不过是大同小异的纪念品商店聚集区罢了。的确威尼斯是浪漫的,但它又缺少了生活气息,仿佛闹哄哄的游客们一走,城市便睡死过去。圣马可广场周边,就像任何一个热门景区,让人审美疲劳提不起兴趣(但傍晚的圣马可广场值得说一说),但若往Dorsoduro区走,去看看美术馆和大运河,恐怕没有人会觉得威尼斯不好吧。

去威尼斯之前想看双年展,今年的主题是"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听起来很有意思。后来偶然看到一篇介绍双年展的文章,里面的照片看起来与国内展览及濑户内海艺术祭的形式相似(妄言了),突然更想把短暂宝贵的时间献给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和它的纪念品商店,啊我爱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没想到古根海姆周二闭馆,于是去了相隔不远的学院美术馆。
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名气比佛罗伦萨的小一些。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而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镇馆之宝是乔尔乔内(Giorgione)的《暴风雨》。不知是美术史的入门书里没对乔尔乔内划重点还是我忘性又大了,我并不熟悉《暴风雨》,见到这幅画远不如看到《il concerto》来得激动(但《暴风雨》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很是奇妙)。除了乔尔乔内,学院美术馆里可以系统地看到威尼斯画派的发展脉络,藏有贝利尼父子、乔尔乔内和提香、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的代表作。由于部分画作仅有意大利文的介绍,建议在售票处租英语语音导览,我没有租导览,导致很多画连懵带手机搜索,看得迷糊。学院美术馆看起来小小的,没想到大有乾坤,上了二楼直走转完,原路返回二楼出口处又是另一条以提香壁画开头的浏览路线,顺着这条路线到一楼,还有17世纪直到近代的艺术作品,展示着被威尼斯画派影响的风景画以及当代艺术家个展。看到后头已经精疲力尽,不得不走马观花,走出美术馆,发觉一天阳光最热烈的时候已经过去。
学院美术馆里我最喜欢的是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这可真是意想不到。虽说贝利尼父子三人,属小儿子乔凡尼·贝利尼最为著名。而他在艺术史上最大的成就,可能是带出了提香和乔尔乔内两个学生。他在57岁时创作的圣约伯教堂装饰屏(San Giobbe Altarpiece),占据了威尼斯画派第一个展厅的主要位置。我一下子就被这幅画吸引住了:它的光线柔和,人物表情自然身型纤长,把圣萨巴斯蒂安画成了沉静温柔的美男子,实在不能把眼睛从他身上移开!另外说一句,贝利尼的蓝色用得特别好,这幅油画有好几处大面积蓝色块,每一处都有好看的光泽,深深浅浅很迷人。几幅G.贝利尼看下来,内心一直忍不住念叨:贝利尼可太好了呀。


从学院美术馆出来是下午三点半,大运河的水折射出明澈的蓝色,站在学院桥上看白色黄色的小船在运河口驶进驶出,激起的白色泡沫缓缓散开,左手边威尼斯设计学院里现代艺术装置和右手边学院美术馆的古典建筑相呼应,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此时此刻"之感。进而联想到几百年前这里曾是贸易繁忙的重要港口、想到诞生在这里的马可·波罗,而现在无数游人涌向威尼斯,只为看一看著名的水城的模样……桥上的风很大,阳光斜斜地照得右半边脸发烫,头发被海风吹得干枯虬结却舍不得挪脚,因此在相机里留下了一百张大运河的照片。到最后肚子痛起来,胃也饿得发响,才离开了学院桥。边走边频频回头,不知道下一次再见到会是什么时候了呢?

说到风景,与大运河旗鼓相当的美景就是傍晚的圣马可广场了。圣马可大教堂是过分艳丽的拜占庭式教堂,长在我的审美能力之外,连照片都没在教堂前留一张。但从圣马可广场往港口走,并沿着可以看见叹息桥的方向一直往前,一路风徐徐,水波荡漾,黄昏把海水染成泛着光的深蓝色,远处有粉色的火烧云在教堂的尖顶上,两角尖尖的黑色贡多拉和白色汽船被拴在栈桥边摇啊摇啊,几只水鸟浮在水面上又突然飞走,此时的威尼斯像一个老人,阅尽沧桑,坦然却没有情绪外露,只是让看到他的人失了神。


等入夜之后,游客们通常会找个靠近水边的餐厅吃晚饭,白葡萄酒配青口贝,蜜瓜火腿和沾满番茄汁的海鲜意面,饱餐的同时也被蚊子结结实实地咬一顿。有贡多拉划开夜色从桥洞下缓缓出现,脑子里竟一直出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直到船夫突然唱起歌,声音浑厚绵长,才确定自己是在离家一万公里外的地方啊。

离开威尼斯的那天下起了雨,是在意大利期间唯一下雨的一天。我给久未联系的网友发去一张照片,是傍晚似乎要被海水吞噬的城市,远比不上当年她拍的那张。跟她讲了曾经那张迟暮之城的照片如何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约好明年夏天在上海见面,据我们上次见面该是十年之后了。
